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2019-06-05 19:17:11 中国作家网 

时代飞速变化,人们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匆忙,可是,在飞速变化的时代,那些有价值、有高度、有深度的文学一直等着我们停下脚步去阅读,去聆听,去感悟,去对话,去共鸣。文学,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魅力,可以照亮生活,温暖人心,给前行者以勇气、希望与力量。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陕西吴起活动现场

6月2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市作家协会、中共吴起县委宣传部承办的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暨优秀文学作品朗读会在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举行。广西文联副主席、评论家、《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以“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为题,为吴起县宣传文化系统全体干部、县作家协会全体会员、全民悦读协会全体会员以及全县文学爱好者等300余人带来一场生动的讲座。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副处长孟英杰,陕西省作协副秘书长、创联部主任王晓渭,延安市作协常务副主席霍爱英以及吴起县有关领导齐宁、刘宏彦等参加活动。

与会领导一致认为,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文学的朝圣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文学公益大讲堂走进延安,走进吴起,是一次精神的寻根与礼赞。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张燕玲作讲座

文学格局的“变”与“不变”

多媒体与全球化深刻影响了文学格局,文学创作与批评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有难度的写作成为一种艺术理想。张燕玲认为,发展迅速、便捷实用的多媒体正在试图抹去人们的生活记忆,抹去个体鲜活的想象和经验,甚至隐去代代相传的民族文脉。文艺创作首先是个体的、自我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作为写作者,在全球化和网络等多媒介的复杂语境中,“我们个体的经验世界正在经受冲击和挑战”“我们赖以形成的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其实大多来自媒体,来自间接的经验”。她以90后作家王苏辛的小说《白夜照相馆》为例加以说明。小说中,城市的大量新移民在深夜潜入照相馆,以做旧照片虚构和伪造过去,并自己相信它,以便重新开始人生。年轻一代作家在告诉我们,生活已经进入一个“虚构”的时代。张燕玲说,这是时代变化的表象。然而,任何人都是有前史的,都需植根本来,这是不变的。为此,虚构过去其结局必然是悲剧性的。

张燕玲指出,在整个文学格局中,全球化引发的是人们审美形态和审美方式上的“变”,引发的是文学载体的“变”,但是文学本身的基本命题与本质没有改变,文学依旧在呈现繁华、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书写各式各样的人生与命运,文学依旧关注“人”,关注人心、人性。而作家的高下,就体现于对“人”的态度,并以鲁迅、老舍等经典作家为例。她说,“我们在检讨文艺样式更新变化的同时,是否也要追问思考哪些东西是‘不变’的?我想,不变的是对文学本身的认定,是对专业精神的坚持,是对人类的古老文明与经典文化血脉的融通与传承。”她强调,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最内在的本质反映,其核心的含量、重量和质量是不可能改变的。文艺的审美功能与教化功能是不变的。

不仅如此,全球化与多媒体时代甚至衍生、创造出了一个空前丰富而宽阔的文学格局,文学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生发出种种新的生机与可能。张燕玲说,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论坛、与世界文学对话日益增多,尤其是与我们芳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学的对话。这种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文学对话,有助于文学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以及思想、理论、方法的互相融通、互为补充。张燕玲说,多媒体时代,文学成果的共享已经成为近年来世界性的文学收获。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延安市各区县作协会员以及文学爱好者认真聆听讲座

文学创作的“变”与“不变”

张燕玲说,“任何一个人在新媒体时代都可以找到发表散文的自由空间,散文创作呈现出一种泛化、多元倾向”,出现许多违背散文本质的伪散文,伤感、滥情,不及物,假大空。散文写作的辨识度降低,散文创作雷同化、同质化现象突出。散文写作热潮并没有为散文赢得脱胎换骨的机会,反而个人和个人性则越来越成为问题。这是最大的“变”。

张燕玲认为,散文是文体遗产中最为丰富的文体,散文不变的或者说最大的特征就是真我相见,即用文字诉说生命、思想、性情,而不仅仅取决于技巧。散文是写作者自己生命里带出来的气韵和风骨,正如贾平凹所说的“你如何看待自己,就怎样写散文”,散文是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活动,必须以真面目对待读者,容不得虚伪。散文介乎诗歌与小说之间,是独白的艺术,是自述,不是叙述。衡量散文高下的两个标准也不会改变:自由,性情。自由是散文的精神,性情是散文的灵魂。张燕玲强调,好的散文一定充满性情、颇具风骨,而且文体自由,有真诚扎实的写实精神。当下读者对非虚构文学的热情恰恰反映了对虚假散文的厌恶。她告诉在座的散文写作者,散文写作就是一面“照妖镜”,一个人的情怀、学养、胸襟、文字功底等,在镜前绝无逃遁之处。

谈及批评,张燕玲从“媒体批评”一词切入。全媒体环境下,发行量、票房、收视率、作家富豪榜等成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这种大环境对批评家本身带来冲击和挑战,批评家的批评心态和批评立场在一定程度会受到影响。这是一个大的“变”。由此,张燕玲认为,当下有效的批评在今天仍然是有难度的,面对这种状况,张燕玲认为,不会改变的是,批评家们依然应有勇气谈论“美学风格”,谈论这部作品为当代文艺贡献了什么、给时代和历史带来了什么,谈论这部作品是否有所缺失,是否为真迹或者赝品。考察文艺批评是否称职,就在于是否“言为心声”,讲真话,更要讲道理,这成为批评家是否有艺术良知与担当精神的一个重要标识。她强调,有担当的批评才是真正的批评,真正的批评才能推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诞生。

全媒体时代不少作品已经是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相结合的产物,文学载体的变化也催生出新的文学形式、文学门类,其对知识体系的更新、对文学读者的争取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应该看到,新旧媒体具有贯通性,一脉相承。张燕玲以网络文学为例,她认为,网络文学的样式和审美形态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新的经验,但是,网络文学的文体内核变化并不大,更多地继承和复活了中国古典小说中以说书人说故事为主的传统,以文字讲故事,写人的世界是不变的。她指出,变的是我们对文脉的融通和转化能力,即我们是否有感受力和判断力,犹如撞钟,所谓“小扣小鸣,大扣大鸣”。

文学阅读 回到经典

讲座重点内容是关于文学阅读。张燕玲说,与海量的凡庸之作相比,要选择经典作品,就如许多科学、工具理性过时,而古神话、安徒生、屈原、《小王子》《唐吉可德》、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还生气勃勃,而且也不存在被现在或将来的天才超越的危险。经典作品不仅在个体精神与理想主义上可以润泽心灵与涵养文化,还有利于文脉的传承。从古至今的经典作品里有一条脉络清晰的文脉,阅读即传承。她引经据典,为现场的听众列举了古今中外许多经典作品,包括《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又分享她新近阅读“蓝色东欧”系列等作品。并建议大家读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最早的文学教育,都是世界最优秀的儿童文学哺育成长”。

在对待经典的态度上,张燕玲说,既要心怀敬畏、尊重经典,又不盲目仰视崇拜,而是以一种平等立场与视角,有时甚至持质疑、批评态度,与之展开平等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经典、掌握经典,努力提升自己理解经典而不是匍匐在其脚下。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吴起县全民悦读会成员朗诵张燕玲散文作品《好水如风》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吴起县全民悦读会成员朗诵《母亲的叹息》

讲座结束后,吴起县全民悦读会成员还深情朗诵了《吴起退耕还林赋》《础石》《走进梁家河》《母亲的叹息》等作品。

张燕玲:文学变局中的“变”与“不变”

与会领导及延安市各区县作协会员合影留念

(摄影:李英俊)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