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河南虞城:一位农民作家眼中的乡村变迁

2019-06-06 15:33:32 新华网 

河南虞城:一位农民作家眼中的乡村变迁

85岁的王根柱用电脑看稿(张浩然 摄影)

“我就是在粪筐上写的《县长拾粪》。”在河南商丘虞城县利民镇土园村一个农家小院里,85岁的王根柱指着一个旧粪筐,说起这部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小说。

《县长拾粪》描述了一位不怕同事笑话、带头下乡拾粪积肥的马县长。据王根柱介绍,这个不摆官架子的马县长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写的是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讲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百姓谋幸福。

“庄稼已经收割完,田野里到处是赶牲口的吆喝声和清脆的扬鞭声。”这是《县长拾粪》开头描述的情景。六十年后的当下,中原大地正值火热的麦收季节,“吆喝声”和“扬鞭声”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隆隆的作业声。

河南虞城:一位农民作家眼中的乡村变迁

王根柱出版的部分短篇小说集(张浩然 摄影)

他的思绪在新旧日子里来回穿插,“‘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个年代多艰苦,现在早就不需要拾粪了,但还得有拾粪的精神、服务的精神。”王根柱说。

自1951年发表处女作开始,他陆续出版了《县长拾粪》《拖拉机开来的时候》等短篇小说集,还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钢珠飞车》《康庄大道》(合著),并被拍成电影上映。2016年,他还和孙子王站一起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花木兰正传》。

这些作品,很多都诞生于一个小菜园。他在自家菜园西北角靠墙搭起了个简易塑料棚,冬天天好的时候,晒得到太阳的塑料棚比屋里暖和些。后来有了取暖设备,创作条件好了很多。

王根柱说:“我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农村的脉搏步步压在我身上。”在豫东平原上的这个小村庄,坚持几十年的读书、写作和田野调查,也没耽误他挎着粪筐、背着锄头干点庄稼活儿。

河南虞城:一位农民作家眼中的乡村变迁

菜园西北角的简易棚是王根柱曾经的“创作基地”(张浩然 摄影)

“这两年除了整理一部长篇小说,我还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又整理了一个剧本。”王根柱说,如果说青年时代是黄金时代,那么老年时代就是人生的白金时代。

“我的长篇小说和剧本《白金年华》,讲的就是‘老有所为俱乐部’的故事,大家一起出力让国家更富强,我的作品都是这样的出发点。”王根柱说,总觉得一天到晚啥都不干是最大的受罪,得给社会贡献点东西。

王根柱的女儿王改新在一旁说:“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没有闲坐过,也没睡过囫囵觉,写作到关键点时更是成夜睡不着。”

去年,重新发表的《县长拾粪》获得了《解放军报》第六届“长征文艺奖”,王根柱也获得第五届“长征人物奖”。

河南虞城:一位农民作家眼中的乡村变迁

挎着粪筐的王根柱(王站 摄影)

今年5月,虞城县正式脱贫了。《县长拾粪》的诞生地土园村,也逐渐换了新颜。村里的小楼越来越多,越盖越高。

“现在路修好了,多叫人称心快意!”看到近些年扶贫干部下乡带来的变化,王根柱表示,自己正在构思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小说,准备把《县长拾粪》的那个年代和当下串起来,反映其中的变与不变,变的是面貌,不变的是初心。

“看到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种种变化,我创作的劲儿更大了。”坐在电脑前的王根柱一边点鼠标翻看自己的稿子,一边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