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碎片化的史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作家在创作历史小说时怎样把这些材料打捞出来?从《三国演义》到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再到鲁迅的《故事新编》,从姚雪垠的《李自成》到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再到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我国的历史小说写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暴露出雷同的审美表达、自我重复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历史小说写作来讲,宏大的气象和架构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但是整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细节的处理,即用细节连缀起的血肉是否丰盈自足。
理清历史的脉络
明清以来的公案小说、武侠小说偏重以情节、故事取胜,多是基于历史展开的。当代的新派武侠小说也往往借助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展开。近年来出现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小说则成为历史小说创作的主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家在选取较为复杂的历史时期进行创作时,既要还原历史场景,又要写出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很有难度。但精彩的故事情节让小说充满了活力和冲击力,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带来的感动。
好的文学作品扎根生活沃土,叩问现实人生,彰显终极关怀。评论家陈文东认为,历史小说写出了时代、社会在人物心中的印痕,展现了个体生命在时代变迁中的责任与坚守,构筑了在苦难中生长却不妥协、不放弃的人生,其中有欲望、有迷茫、有直面内心的痛苦、有批判,更有对真善美,对爱、希望和光明的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化对个体生活、精神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个体的视角来表现大的时代发展历程。”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吴义勤说。很多历史上的私人藏书阁逐渐变成了公共图书馆,意味着文化空间功能的变化。作家王延辉的《奎虚阁》以历史悠久的藏书楼“奎虚阁”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书籍和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的遭遇,展现了“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价值、意义等文化情结,通过个体的小切口和视野反映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种类繁多的书籍背后是个体的阅读诉求,更是时代历史变化的透射。如今,作家对于文化的力量从哪里来、文化守望人守望的是什么等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构建虚实的平衡
历史小说写作避不开写实和虚构的关系。评论家丁振海表示,历史题材小说要做到两点,一是历史事实不能胡编乱造,二是虚构要符合历史风貌和历史逻辑。现在大家都认为小说《红楼梦》是现实主义巨著,但是《红楼梦》开头那几章对太虚幻境的描述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在艺术创新方面,可以在现实主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手法,这样写法更妥帖、更柔和,兼容并包有利于创作的进行。
过于写实会影响作家的创造力,我国现代文学中有很多自传性小说,但是成功的作品并不多。究其原因,评论家崔庆蕾认为,作家依据自身经验写作,在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拘囿,当作者在现实经验的轨道上安全行驶的时候,往往也带来想象力的禁锢和束缚,失去了与外界的关联。自传性写作是一把双刃剑,并不太容易把握。作家要充分利用个人经验,但又不能被个人经验和个人情绪所束缚,要想均衡地连接起个人和时代,在设置关键人物时要注意,既要有个体的鲜活度和温度,同时又要能作为符号承载起时代的内涵和象征功能。
“历史小说在精彩的故事之外还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崔庆蕾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历史知识,比如小说整体框架建立在既有历史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不管故事如何复杂,人物都牢牢镶嵌于历史的固有结构之中,这样会让整个作品非常厚重、稳固;二是历史小说的生活场景中有民俗文化知识,而在描写祭天等大型活动时,活动的规模、流程和人物的穿戴、使用的器物等都会涉及,都需要实证精神,这是一部历史小说能够立得住的重要基础。
走出创作的瓶颈
优秀的历史小说建立在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上。同质化则意味着作家没有了超越自我的创作追求、知识储备的匮乏,很快就会从水准下滑的快车道消失在读者的视线。
目前,部分以网络为载体的创作中流行架空历史之风,这种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历史小说创作者尤其应该避免的。作家郭宝平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首相》是连尚文学旗下逐浪网的签约作品,受到了网络读者的喜爱。郭宝平说:“传统出版和网络文学之间并非壁垒森严,网络文学创作对传统作家是挑战也是拓展。一些网络历史小说中不严肃的史实让读者认知混乱,但不可否认,这些小说客观上也培养了读者对历史小说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历史学者都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前我们缺位了,现在我们要尽己之力,给读者提供严谨的、有趣的、生动的历史小说。”在郭宝平看来,在网上连载作品就像农夫照顾果园,每天去网上看一看读者的评论,跟读者交流,收到读者的鲜花和打赏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中国的历史小说应该有什么样的突破?作家白木认为,历史小说创作的天花板就是模式化。他在《传国玉玺》中尝试把悬疑小说、推理小说、武侠小说等类型小说的特点引入历史小说写作中,不设中心人物,人物与情节并重,把时代的变化写下来,在艺术创新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白木说:“不管是对正史进行文学性的改编,还是借助历史进行架空,都要把每个历史时期的官制、地理、人物搞清楚。尊重历史方能创造历史,我们要在历史的轨迹中寻找推理的逻辑,那种虚无违背历史的逻辑,会误导青少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