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2019-06-13 15:06:31 宝鸡新闻网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作家莫伸

“在西安生活的时间虽然远远超过了在宝鸡生活的时间,但是从感情上说,我更喜欢宝鸡。”今年已经68岁的莫伸,青少年时期生活在宝鸡,他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一头扎进生活的海洋,用作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作家陈忠实评价说,莫伸的作品反映出为“为生民立命”的思想境界;文学评论家李星认为,莫伸是用他的良知和真诚,用他积累了半生的观察和思考,深思熟虑地在写作。

“莫伸”之名来自陈毅诗句

莫伸原名叫孙树淦,之所以起“莫伸”这个笔名,缘于一次偶然。他的第一篇小说《人民的歌手》发表时,是在1977年。编辑部曾提出在他的名字前冠以“革命工人”字样。莫伸觉得作品就是作品,不宜把艺术当成政治标签,于是委婉地提出是否换一种署名法,他起个笔名?编辑部非常开明,欣然同意。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在《西安铁道报》编辑部工作

可是起个什么笔名好呢?田野、原野、江河、日月……感觉都不理想。恰巧前一天晚上他读到陈毅元帅的诗“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觉得这个意境很好,于是便起了“莫伸”这个笔名,借以警醒自己。1977年5月,他的第一篇小说《人民的歌手》正式发表,从此“莫伸”这个笔名一直沿用至今。

莫伸出生于1951年,7岁时随修建宝成铁路的父母来到宝鸡生活,“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住在铁路两边的茅草房里,墙是泥的。记忆中三年困难时期我上午上课,下午谋生。十岁之前我养过羊、喂过兔子、猪;挖野菜就更不用说了。”莫伸说那时他年龄小,穿衣吃饭的事情有大人操心,小孩的天性是玩,而玩总是快乐的,所以印象中欢乐多于担忧。“直到离开了宝鸡,离开了上马营铁路地区,才恍然发现,曾经的一切多么宝贵,又多么浪费。”他在一篇文章中如是说。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前排持草帽者)在宝鸡铁路东站货场当装卸工

“我有三个故乡,两个在宝鸡”

1968年10月28日,莫伸来到宝鸡陈仓区天王镇十二盘村插队落户,那段知青生活极大地锻炼了莫伸。他曾在《那片难忘的土地》一文中写道,“今天想起来,感谢农村生活,是它为我揭开了真实生活的幕纱,让我了解和懂得了生活中的许多复杂和曲折。”莫伸说,“正是农村生活,让我这个完全不谙世事的城市青年开始想问题,开始走向成熟,也使我对插队这一段生活抱有特别的感谢。”

莫伸爱宝鸡,将宝鸡写进了一部部作品中。谈起创作初衷,他说:“写宝鸡不光是因为情怀,更是因为我在那里生活过,占有和积累了许多生活素材。写作品光有情怀没有生活是不行的。情怀和生活互为依存,密不可分。如果没有在宝鸡上马营地区的生活经历,没有在十二盘村下乡的生活经历,没有在宝成线、宝天线来来回回奔波的经历,我绝对写不出许多与宝鸡有关的作品。”他说,“宝鸡的经历是宝鸡情怀的铺垫,也是宝鸡情怀的基础,否则你的情怀就是空的。”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重回十二盘村在村民家交流

莫伸曾撰文回忆,说自己有三个故乡。“第一是江苏无锡。但是我并没有真正在江苏无锡生活过,那里只是我的祖籍。因此它对我没有实际意义,只有在填写籍贯时才用得上它。第二是宝鸡。这里是我青少年时代生长的地方。至今那些童年往事仍然不可磨灭地留存在我的记忆里。说宝鸡是我的故乡,名符其实。第三就是我下乡插队的农村。这里是我迈向实际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我走向社会的头一站,说它是我的故乡,同样当之无愧。值得一提的是,我下乡是在宝鸡县天王公社的十二盘村。所以,第二故乡也罢,第三故乡也罢,其实都在宝鸡。我感觉宝鸡是一座很好的城市。”

一篇小说把“窗口单位”推向全国

当作家,起初莫伸连想都不敢想。有朋友劝莫伸“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换个其它路。”莫伸也认真思考过,觉得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想在学习上努力前进,几乎无路可走。反复考虑后,”还是练习写作吧。当不当作家是另一回事儿,至少不荒废岁月,能提高自己。”莫伸回忆说。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在铁路售票窗口采访

后来莫伸就这样一直写作,起初无论作品内容,还是艺术质量,作品离发表还有一段距离。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了,社会环境变得宽松起来。恰好他写了短篇小说《人民的歌手》,邮寄给《延河》杂志(当时叫《陕西文艺》),没想到杂志社非常重视,小说编辑组组长路萌专门来到宝鸡,赶到宝鸡铁路东站货场找到他。那时他正在货场当装卸工。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在宝鸡东站货场

路萌在货场见到了一身灰尘的莫伸,夸他作品写得好,告诉他稍加改动就能够发表,1977年5月,《人民的歌手》经过修改后果然发表,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作品反响很大。

很快,莫伸第二部短篇小说《窗口》在1978年第一期 《人民文学》的头题位置发表。《窗口》通过铁路售票这个小小的服务窗口,呼唤优良而真诚的服务质量,表达人们对美好心灵、美好人格的强烈渴求。小说发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读者给编辑部写了大量来信。

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时,《窗口》名列前茅,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作家莫伸:成长在宝鸡,从铁路装卸工到时代记录者

莫伸作品

笔耕不辍 作品被搬上大荧幕

在第四届文代会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茅盾表扬了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十多部优秀小说,莫伸的两篇作品均在其中。《人民的歌手》和《窗口》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广播剧,《窗口》并被中央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

《窗口》改变了莫伸的命运,他被调到了《西安铁道报》当记者。从此,他的创作积极性愈发高涨,更进一步坚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心。到1996年他出版长篇报告文学 《大京九纪实》时,他创作的仅铁路题材的文学作品已经超过了百万字。

此后,莫伸笔耕不辍。八十年代初西安铁路局撤销,他的工作调至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后担任了编剧、导演、文学部主任。在以后的岁月中,他凭借着对陕西的文化艺术贡献,被聘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艺术研究所所长,也担任了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至今,莫伸已创作了千万字的作品,包含小说、报告文学、散文、影视剧本等。他的小说曾被翻译成英、日、西班牙等多国文字。他采访创作的两部反映铁路建设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路》和《大京九纪实》,至今被铁路人认为是描写铁路建设的纪实作品中的代表性作品。莫伸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除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奖,还有许多影视作品奖。2003年,莫伸吃住在农村,深入采访并写作出电视连续剧本《郭秀明》,之后又担任导演,使得这部片子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好评如潮,播出后不到一周,又在央视黄金时段重播。

不久前,根据他的长篇纪实《一号文件》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黄土高天》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

寄语青年作家 永葆初心拥抱生活

莫伸小说的语言干净、流畅、朴素、生动,没有花里胡哨的词汇。他的文风清新自然,娓娓道来。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他的创作状态,“我静下心来,去掉轻浮之气,老老实实写作。每次落笔,都有一种教徒面对上帝般的虔诚和神圣。于是我的几乎所有作品,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当今现实生活的感照,融进了我个人的阅历、情感、信仰、准则……”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曾这样评价莫伸的作品:“探索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以及人对社会的义务,是莫伸小说突出的思想特色。”

宝鸡作为“文学陕军”的西路军,先后走出了红柯、吴克敬、马友庄、冯积岐、蒋金彦、李凤杰、商子秦、渭水、张浩文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莫伸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成就的大小,最终取决于自身。”他说,一位作家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要矢志不移地热爱写作事业,坚持走下去。另一方面,作家创作到最后,已经不是单纯依靠技巧而写出好作品了。对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拥有生活甚至比拥有技巧更重要!

莫伸建议宝鸡的年轻作家们,在刻苦锻炼自己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同时,一定要特别关注生活。要热爱生活,拥抱生活,要永葆对生活热爱的初心,永葆对写作事业的初心。生活之树常青,写作越到后来,对这一点的体会就一定会愈加深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