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2018年扬州市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文学作品研讨会在迎宾馆举行。全省文学界评论家、学者会聚一堂,品悟不同作品的风格特色与文学内涵,为扬州文学创作与文艺事业发展把脉、建言。江苏省作协主席范小青,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汪政参加活动。
点评文学作品
兼顾现代与古典,各具特色
据悉,2018年入选扬州市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的文学作品共有7部,涉及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电视文学剧本等多个领域。专家、学者从文学的角度剖析了这些作品。
“张文华的长篇小说《水乡人家》融合了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传统,语言借鉴了古典章回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语言味道。”江苏省作协创研室干部韩松刚说,当下小说有着明显的西方化倾向,而这部小说则是去西方化,不疾不徐,娓娓道来。“这种本土化写作,对于里下河的风土人情的理解与阐述十分到位。”
同样有着里下河独特地域风格的,还有肖德林的中篇小说选《父亲的河流》。“作者对生活独特的体验与深刻的感悟,让读者读时有丰富的画面感和体验感。在里下河这片独特的乡土,很多人物形象涉及对于乡村的出走或逃离,也体现了社会转型时代对如何实现自己生存价值的思考。”
庄晓明的诗集《诗与思》表达了自我的美学追求,于日常化的体验中,洞见生命的隐秘;周冠军的《清溪集》则上通古意,放在古代诗集中也浑然天成、难分古今;王闻大的电视文学剧本《犼镇》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地文史、党史的深入了解……
专家、学者纷纷感言,近年来扬州文学创作势头强劲,扬州作家创作主体活跃有生机,文学创作视野开阔。“扬州市文艺创作引导资金项目让扬州文学、扬州作家集体亮相,让人眼前一亮,也展示了近年来扬州文学创作的进展有声有色。”范小青说。
把脉文学创作
将眼光与思考投入现实生活
“土耳其著名小说家帕慕克曾说,小说是第二生活。”在韩松刚看来,小说既是对生活的反映,也是在创造生活,这种“第二生活”可以持续激发现实感和真切感。
不仅是小说,所有的文学创作都要把眼光与思考投入到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上。这成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讨论的话题。
《扬子江诗刊》杂志社主编胡弦在谈及古体诗创作时表示,古诗不仅是要走进书斋,还要走进生活。“笔墨当随时代,古体诗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要更多触及现代生活,在古诗词中寻找现代影像,为时代留证。”
“写作需要‘泥土’气息,以往很多作品回忆乡村生活,只停留在一种情感寄托,但人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刺激。”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范小青举例,同样的泥土,种子、生长过程不一样,果实也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源于身处不同时代,而文学创作则要在对生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理念、寻找新的写作路径,通过写作发现生活背后的东西,体现现代感。
在汪政看来,文学作品要有穿透力,勇于跳出原有的框架,就像打游戏,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装备。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