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奶奶”和学生行走在村庄里。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雷宇/摄
表面看来,湖北省内的黑龙洞村跟国内任何一个偏僻的村庄没什么两样。
依山傍水,群山环绕,新盖的楼房错落有致,壮年男人们都出去打工了,堂前屋后偶尔出现的都是“3899部队”,偶尔的鸡犬之声更添几分空荡寂寞。
这里甚至是更偏僻的所在。
栖身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深处,从湖北最远的地级市十堰出发,到这里需要近4个小时车程。
然而,每当村小学放学铃声响过不久,这里就变成另一番生机盎然的图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从村部里的书社传出,和家家户户袅袅升起的炊烟缠绕在一起,在山坳间回荡。
这家位于十堰市竹溪县蒋家堰镇黑龙洞村里的书社,不仅有免费借阅的图书,周末还有艺术课程,甚至定期评比发放10元到几千元不等的奖学金。有孩子深受鼓舞,直到深夜还躲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诵读,“山野间疯玩打闹玩手机的娃娃都快绝迹了”。
64岁的李军是书社的创始人,读书的孩子们喜欢叫她“诗奶奶”。放学后结伴到村部“诗奶奶”的“经典100悦读社”诵读诗词经典,是他们“每天最幸福的事”。
李军老家在陕西岚皋,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李军兄妹5人辗转来到竹溪县蒋家堰镇,淳朴善良的乡亲帮忙上了户口,还划了宅基地,3间土坯房庇护他们结束了漂泊无依的生活。
自幼家贫,身为长女的李军只念到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后来成为黑龙洞小学的代课老师。她好学上进,边工作边到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做过中学老师、教育局干事,前些年在十堰市一个街道办干部的岗位上退休后,为了方便照顾孤身在家的大哥,李军回到了故乡黑龙洞村。
刚回到家乡不久,发生在家门口的一幕让李军揪心不已。
那是2015年暑假的一天,“砰”的一声巨响把正在午睡的李军惊醒。她出门一看,自家新安装的窗户玻璃碎了一地。在门外的空地上,一群手握石头、棍棒的小孩正准备逃跑。
李军叫住他们一问,这些孩子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们放学后“无所事事”,不是拿着大人的手机玩游戏,就是在泥沙堆里翻滚打闹,“有些地方拉帮结伙干出事来”。
和孩子们接触渐多,暮年回到故乡的李军发现昔日熟悉的村庄而今已经陌生起来。
数据显示,竹溪县总人口37万多人,有4000多名留守儿童。在1300人的黑龙洞村,长年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就有460人,年迈的老人只能照管一日三餐,大批留守儿童缺乏引导,生活习惯差,自律意识淡薄,学习自主性不高。
回忆儿时兄妹们的成长历程,家里5个孩子上学,全靠母亲一人支撑,但不管多忙,她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们诵读《孟子》等国学经典,讲解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得益于家风的传承,兄妹们“崇文尚学”,知书达理,都凭借读书走出了大山,兄妹中有4人曾当过老师,甚至做过市里重点中学的校长。
李军兄妹至今保留诵读四书五经的习惯,他们召集爱好读书的亲戚组建起55人的家族读书会,李军担任会长。大家不管身处何地,每周都要在群里打卡读书进度。每年还约定时间聚集,当面交流读书心得。
李军27年的教师生涯中有10年是陪伴农村孩子度过的。她深知,只有教化孩子们立志读书、涵养气质,才能成长成才,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让孩子们的心思从“野外”回归书本,仅仅靠讲故事是不够的。
“国学经典以文化人,塑造品性,增长见识。何不给孩子们也建一个诵读国学经典的地方?”李军在新建的房子里腾出一间,用退休金购置了一批桌椅、书柜和几千册国学经典类的儿童读物,为黑龙洞村留守儿童创建了第一个“家庭式读书屋”。
得知这一消息,李军的兄弟姐妹纷纷响应支持,“黑龙洞村的山水养育了我们,没有当年乡亲们的帮助,哪来我们一家人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人要学会感恩”。
弟弟李余特意从北京购来《孝悌三百千》《大学》《中庸》《论语》儿童版图书,作为国学经典教材。兄妹们还商议,每人每年拿出1万元,成立一个“国学奖励基金”,用于奖励热爱国学的青少年。
兄妹们专门起草的倡议书中写道,“6岁~12岁是人生的起点,又是记忆力旺盛时期,合理科学地引导孩子们读好书,多读书,有利于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有利于家庭,有益于社会。”
而今已泛黄的稿纸上,一笔一画写满了开创者的承诺和期待:免费提供教材、书本,教授诵读;每月一小结,每年举行一次朗读、背诵比赛和诵读表演,提供奖金奖品;5本书全部会背的孩子,由李军兄妹资助其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业。
李军兄妹给这座山野书社起了个雅致的名字——“经典100悦读社”,意为“愉悦地反复阅读经典”。
黑龙洞村村支书袁金国至今清晰地记得,书社开张第一天,附近两个村子的村民也闻讯赶来,白发苍苍的老妪恳请收留小孙子,“距离最远的有五六里路”。
最终,书社收下了两个村的58个孩子,并按年级设置了两个班,还选拔了班长和体育委员。
每天放学后,李奶奶家的图书室准时向孩子们开放,分年龄段引导阅览内容。每月一次阅览总结,根据签到次数、阅览书数给予奖励。
周六、周日,李军就陪着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还开设了体育、美术、棋类课程。她还给自己立下一条规定,每周为孩子们上课的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
很多村民脑海中至今保留着这样的画面——周末里,在宽畅的扎有钢架的露台上,60多人围坐在用8张长方形桌子拼成的“大桌子”周围,每个学生手捧《论语》大声朗诵着,两边墙上是书架,书架上堆满书籍,面容慈祥、鬓角斑白的李军站在孩子中间,一句一句地领诵。
李军发现,一旦激发了农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他们会更加勤奋好学。但相比于城里的孩子,由于乡村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的整体薄弱,孩子们在素质教育上缺乏有效地引导。
她联系上县里的诗书画协会和当地的“安幼养老中心”教师志愿者团队,给孩子们免费上书法课、体育和艺术课程。寒暑假里,诵读赛、故事会、节目展演、飞花令也一个一个办起来。
不仅是诵读经典,李军开始强调“知行合一”。
她给书社的孩子们定下10条规矩,包括敬老爱幼、礼貌待人、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讲究卫生、爱护花草、文明用语、无不良风气等。每月评比,鼓励大家争当“十好少儿”。
疯跑打闹的“野孩子”结伴来到书社,在“诗奶奶”的引导下,能够安静读书了,开始讲文明懂礼貌,学会了自我管理。
翻开孩子们自己负责的值日本,密密麻麻记录下这样的细节:江晓萌出勤48次;李晓雨等打扫公共厕所;龚语涵收拾整理图书、在路上捡垃圾……
读小学四年级的龚元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一手带大。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捣蛋鬼”,经常弄坏路上的花草,还骂人、打架,在书社3年多来,他改掉了坏习惯,带头背书读书,还竞选当上了书社里的班长,管着37个同学。
四年级小女孩袁琳的父亲常年在外省打工,袁琳打小特别内向、胆小,见到人多就紧张。刚来书社那会儿,她畏缩着不敢登台背唐诗。李奶奶就牵着她的手,帮她拿话筒。参加的诵读活动多了,小女孩渐渐有了自信,现在能熟练地背出100多首唐诗。
8岁男孩尹江瑞的妈妈说起孩子的成长,常常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孩子是“家中独苗”,在家里常常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一天,他端来一盆水,用小手试试水温正好,给劳作一天的妈妈洗脚。
邻村的初中生梁佳铭,最开始跟着亲戚过来蹭课,勤奋好学,一年内就将《大学》《中庸》《三字经》《弟子规》悉数背完,还拿到了书社里3000元的奖学金。
而今已在竹溪县一中读高一的他,依然坚持背诵李军要求的国学经典,等到背熟了,他就拨打视频通话,当面背给李奶奶听。每逢寒暑假,梁佳铭都会回到李军奶奶的书社“反哺”。
小山村里的这座神奇书社,开始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
2017年,在政府和团组织的帮助下,书社从李军的家中搬进了村委会,400平方米的房屋及场地供孩子们无偿永久性使用。
团湖北省委、团竹溪县委先后为书社捐赠5万元现金,为其增加了音响、电脑、电子屏幕、空调等硬件设施。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联合5所大学的13名教授前来支教并捐赠物资。
2018年上半年,在邻村大东沟村,“经典100悦读社”的分社开张,布置得跟黑龙洞村一模一样,招收了附近3个村子的23个孩子,由危霜老师负责管理。
爱心在李奶奶的朋友圈中也开始发酵。
黑龙洞村小学一年级数学代课老师危霜,最初只是将念小学五年级的妹妹送来上国学课。看着看着,她主动协助李军辅导作业教艺术课,而今成了这里时间最长的志愿者。
3年过去,这个20岁的姑娘对一些国学经典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明白了一个教师肩上的责任。”
“李军的行为感染了我们”,李军的同学、已经退休的十堰市原车城高中语文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特级教师贾红,先后3次从上海家中赶到黑龙洞村捐书送教,每次都要待上一周。
弟弟李余暑假里一口气组织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朋友来到黑龙洞村,为书社里的孩子们教授英语口语、画画以及国学。甚至有朋友听说了李军的故事,利用休假从国外赶到这里。
有慕名而来的志愿者感慨,“仁者爱人。李奶奶的坚守与付出,让我们接受了一次传统文化的现实洗礼”。
2018年,李军的书社获评“湖北三十佳乡村书屋”。她自己也先后入选2017年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候选人、入围“2017年度湖北十大新乡贤”、2017年度十堰“十大好人”等。
今年“五一”前夕,李军到武汉参加“2019年湖北省全民阅读月启动仪式”,捧回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匾牌。
“整个十堰也就两家”,提起这事,老太太一脸的骄傲。
一路走来,书社不断壮大,但背后的甘苦只有李军自己知道。
这个放着女儿在武汉的别墅不住,长期扎在小山村的老太太,有时也会感觉孩子们多了,精力不够用。
多年患慢性病,李军得经常吃药、住院治疗、复查。可她总想着,山里的孩子读书不能耽误,只好将自己去医院复查治疗的时间一再推迟。
有一次趁着路过十堰市区的机会,她在市医院做了复查。医生建议她连续5天挂水消炎。刚过3天,她的微信上就传来孩子们思念的声音,拔掉针,找医生开了几服中药,又赶回到书社。
今年“六一”儿童节,在团竹溪县委的支持下,由“经典100悦读社”牵头,在4个乡镇新建了5个留守儿童之家,参照“经典100悦读社”的模式和做法,聘请乡村退休教师、村委会年轻干部等,做儿童之家的专属志愿者。
创新模式的“留守儿童之家”挂牌成立,给团竹溪县委书记尹东升带来更多的思考。“以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集中于节日慰问,部分地方的留守儿童之家甚至成了名义上的‘展览馆’,其实这远远不够。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的是陪伴引导式教育”。
在尹东升看来,“经典100悦读社”的站点铺开后,将给留守儿童之家的管理运营提供新的思路:发掘新乡贤力量,做长期的陪伴式教育,用国学经典、艺术课程丰富农村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引导,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不久之后,会有来自10个村子的390个孩子进入书社读书,李军也会更忙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说,这既是一项挑战,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我陪伴这群孩子成长,这群孩子不也是在陪我养老吗?”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