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读者是推动湖北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9-07-29 08:50:41 文艺报 

王先霈蓦然想起,他走近湖北作家始于43年前。那是1956年,他还是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的学生。作家姚雪垠来华师开课,讲的是《现代文学史》,一讲就是3个月。其后,学校又陆续请来黄声笑、徐迟、碧野讲课改稿。那时的湖北省作协还是其前身中国作协武汉分会。作协与大学之间这种深切的联系,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1964至1965年,他借调到《文艺报》工作近一年,对文学界对作家又多了一些了解。而他更直接地接触湖北作家,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他用手中的笔和一篇篇掷地有声的评论,开掘了一条宽阔的大道。上世纪90年代起,他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后又任湖北省作协主席,与湖北现当代一大批作家产生了深刻的互动交流。从阅读文本到同作家面对面,谈起往事,这种亲密的切近,虽沾不上半点的私情,却让他年届八旬,仍热血沸腾,感喟不已。

王先霈说,湖北文学有两个时期特别引人瞩目。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可以说是湖北文学大出风头的时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和徐迟的系列报告文学,尤其是《歌德巴赫猜想》横空出世,成为当代文学史上难以复制的奇迹。姚雪垠写《李自成》直接得到毛泽东同志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幸运是很少人能够遇上的。小说于1976年出版后,立即“洛阳纸贵”。有人套用形容读柳永词的情形说,“有井水的地方,必定就有人在读姚雪垠的《李自成》”。一些地方书不够,于是出现排队接力阅读《李自成》的场面。湖北大学专门成立了“李自成研究室”。这部作品不仅对历史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力量是靠读者自发推动的,也可以说是读者用他们争相阅读的巨大热忱捧起来的。

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系列报告文学,则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当时人民迫切希望夺回十年动乱给科学和教育事业造成的巨大损失,渴望科学研究和教育步入正轨,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步伐。《歌德巴赫猜想》的出现,为文化人点燃了希望。从年轻读者,到工农兵学员,到研究人员,到院士,都饱含深情地阅读,感慨万千。这在客观上对年轻人参加高考,报考研究生,起了巨大的鼓动作用。可以说,出现这种局面,不仅因为作品本身写得好,更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切合了时代之需和人民的心理,以至后来影响和带动了湖北报告文学的迅猛发展,湖北成为报告文学的重镇。

以姚雪垠、徐迟、碧野、曾卓等为代表的老作家为湖北文坛树立起标竿。在他们的影响和教导下,新一代作家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如方方、池莉、熊召政等都得到老作家直接的关怀和指导。一个地方,一个省份,正因为有这样一批大作家和他们对文学几十年的赤诚追求,才使得这片土地后继有人,方兴未艾。

1982至1983年,一些省市的新作家和新风格、新气派的文学作品若春潮翻涌,湖北文学的步伐倒显得慢了半拍,于是湖北的文学界、理论界开始焦虑、反思和研究。令人欣喜的是青年作家出手不凡,迅速崛起,开始了湖北文学的又一个高峰时期。许多作品一出现,就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新写实的写法,为文坛内外所关注。不同水平、身份的读者都钟情于他们的作品,读者信件纷至沓来。王先霈谈到,一次他在从广州回武汉的火车上,与一个往返于香港与广州之间的货轮船长相遇。这个船长竟几乎读过池莉的所有小说,一路上都在复述小说中的故事,津津乐道,眉飞色舞,表现出情不自禁的阅读欣喜。这千千万万热心的读者,正是我们文学发展不可缺少的支撑。

上世纪90年代初,刘醒龙、邓一光突显出来。刘醒龙的《村支书》《凤凰琴》《秋风醉了》等作品,写出了农村改革巨变中人们的伦理观、价值观受到的冲击。邓一光的《战将》《大妈》《父亲是个兵》等作品,将对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对历史的反思结合得恰到好处。

可贵的是,30多年过去,湖北一批“50后”作家依然维持着高水平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们成为湖北文学的顶梁柱,迄今仍活跃在中国文坛。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近几年,以李修文为代表的青年作家创作成绩突出,在文学界产生较大影响。随着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导致人们阅读方式的巨大变革,纸质阅读受到挑战。湖北文学应时而动,奋力追赶网络文学的新潮流,出现了以猫腻、匪我思存等为代表的网络作家。网络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军。如何引导、研究这个新型群体,湖北省作协给予及时关注,在网络文学的研究和扶持政策上已逐步走上正轨。

王先霈提及湖北文学发展中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好传统。一是1949至1966年,湖北出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革命文学作品,且作者多为领导干部,如李晓明的《平原枪声》,李尔重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小说《新战争与和平》。领导干部熟悉的领域往往是专业作家很难深入了解的,他们的创作恰恰弥补了专业作家的短板。领导干部搞文学创作,不仅是湖北的传统,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学是人学,这对领导干部关注民生,有百利而无一害。他接着感慨地说,湖北还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一线的工人农民搞文学创作。工人黄声笑、王英、张庆和的诗都在全国产生过影响。鄢国培是宜昌多年的水手,创作了《长江三部曲》,后来担任湖北省作协主席。现在农民诗人余秀华在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这是湖北文学一种传统的延续,也是读者的选择。正是在读者的参与下,湖北文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以持续发展,生机勃勃。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