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用“书声”,营造思考空间

2019-08-17 19:32:28 解放日报 

把读书会变成TED演讲是一种什么体验?政府指导下的读书会注定枯燥、呆板吗?怎么破解年轻人只买书不读书的难题?在上海市黄浦区,这些问题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全新尝试,不仅让之前“小而美”的读书会有了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也为黄浦区的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青春、活泼的新路。标志性的表现就是,由黄浦区委宣传部、统战部指导,书虫部落主办的书声读书会,一跃成为上海最具特色、最受关注的读书会之一。

挖掘阅读中打动人心的力量

上海在经历了绵长的梅雨季后迎来持续高温,热浪夹杂着雨季尾声的潮湿,让人并不舒服。然而,就在许多人宅在家中孵空调的这天,有数百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黄浦剧场,赴一场阅读的盛宴——“书声”读书会。

相比于读书会这个称谓,书声发起者丁智刚更愿意把它定位为“中国阅读类TED推动者”。

的确,在剧场举办的读书会并不多见——黑暗的空间里,唯有一束追光灯照着舞台上的讲演者,在地上投下一个光亮的圆,背景是根据演讲内容变换的PPT,数百名观众围坐在台下,静静地听着,任由思绪随着演讲翻飞……“就像看电影一样,灯光一灭,仿佛进入了另一个时空,一个阅读和思考的时空。”一位书声的“忠粉”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书声不仅氛围像极了近年来风靡世界的TED演讲,就连形式也对其有所借鉴。在这场从上午10点一直持续到下午5点、主题为“原力”的阅读分享会上,共有13名演讲者登台分享。他们的性别、年龄、职业、阅读体验和人生经历都各不相同,有航天人分享“‘谜’,驱动我们的原动力——《猫鼠游戏》”,有公务员分享“适——读《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带灯》”,有人工智能专家分享“AI、算法与我们——读《终极算法》”,有血站站长分享“乡村的原力觉醒——读《许三观卖血记》”,还有爵士乐手、中学校长、创业导师……如果不是身处现场,你很难想象这些在平常生活中几乎像平行线一样不会相交的人,能够这样毫无违和感地聚在一起,以每人18分钟演讲的形式,分享阅读体验和个人思考

事实上,这正是书声的常态。

从2014年9月至今,书声已经走过了近5年时光。除了上台分享的演讲者形形色色,设计的主题也五花八门,有回顾从新生到谢幕的“人的一生”,有讲述公益组织故事的“生命的温度”,有分享创业经历的“梦想的征程”,也有致敬建党98周年的“信仰·同行”……20余场“阅读类TED”,为成千上万名观众带去阅读的灵感和人生的感动。

这许多灵感与感动的获得,恰恰正是主办方寄寓其中的希冀:“挖掘阅读中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就是书声的宗旨。”

试图破解阅读的“怪圈”

书声从何而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它的创办人丁智刚说起。

2007年,还在外企工作的丁智刚从技术岗位转岗到管理岗位,由于对管理缺少经验,每到周末,他都会去上海书城查阅并购买相关图书。可他渐渐发现,自己和许多人一样,陷入了一个只买书不看书的“怪圈”。每当有人问他:“买这么多书,看了吗?”他只能尴尬地笑笑说:“目录都看了。”

直到有一天,丁智刚看到《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并不是他转化知识的能力,而是他不断构建自己学习兴趣和阅读的能力,他豁然开朗:阅读不也是一个道理吗?破解“怪圈”的关键并不在于买了多少书,而在于怎样不断构建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就这样,与书友分享、相互促进阅读的念头在他脑中萌发。

2010年,丁智刚考取上海交通大学MBA。读研期间他发现,研究生课堂上常用的圆桌讨论对自己帮助很大:“我发现一件很有趣的事,同样一本书,20个人读就会有20个不同的角度,大家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可就是在这种相互探讨,甚至争论的过程中,每个人对这本书、这个理论都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那么,这样的形式能不能也用在阅读分享上呢?

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丁智刚在微博上发起了读书活动的邀请。

那是2012年,丁智刚发起的第一次读书会在一家咖啡馆举行。加上他自己,一共7个人参加。他清楚地记得,那天大家几乎没有聊到具体的书,只是分享自己读书的经验和感受,“每个人都滔滔不绝,气氛十分热烈,一直持续到夜里咖啡馆打烊”。这成为后来他发起的“书虫部落”的雏形。

一种合作共赢的思路

如果说书声的源头要从丁智刚的书虫部落追溯的话,那么,书声的诞生与发展壮大则离不开一个更重要的角色——黄浦区委。正是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全新尝试,不仅让之前“小而美”的读书会有了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也为黄浦区的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青春、活泼的新路。两相结合的书声读书会,一跃成为上海最具特色、最受关注的读书会之一。

第一次读书会成功举办后,书虫部落很快在年轻人中拓展开去。随着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场地成了一个大问题。正当团队为场地和怎样进一步发展犯难时,黄浦区委宣传部找到了丁智刚,希望借助其举办读书会的经验,帮助推动区里的“阅读中的核心价值观”工作。

“那时,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区里的一项重点工作。可我们在推进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年轻人对此不太关心,更多的人虽然有所了解,但谈不上深刻领会了。”一位黄浦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通过考察、沟通我们发现,读书会这种形式很好,能够启发大家从阅读中发掘深埋在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这为我们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

2014年9月27日,由黄浦区委宣传部、统战部指导,书虫部落主办的第一期书声开讲。此后,书声以每季度一期的频率举办,至今已坚持近5年,共举办20余期。

“阅读的三个层次,个体阅读—群体阅读—推动阅读,是我们一直追求的。借助区里的支持,我们不仅解决了场地问题,更重要的是,还拓展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丁智刚说,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让他感触颇深。

每年,某个区的团委都会组织区里的“两新青年”搞一场读书汇报活动,但有时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他们专门到黄浦区“取经”。丁智刚带领团队从前期策划开始介入,自主题策划到试讲培训,给原来程式化的读书汇报“做了个手术”——所有人分成5组,每组设置一个主题,时间为25分钟,每人围绕主题、选择一本书谈感受,时间为2-3分钟。因为时间有限,每个人都绞尽脑汁地想怎么才能抓眼球、有洞见,把最精华的部分呈现在台上,完成了一场高质量的读书汇报。会后,区里一位领导感慨,原本以为这是一场很“硬”的活动,没想到办得这么生动,甚至听到一些观点分享时“心灵受到了冲击”。

“看似和政府中心工作相去甚远的读书会,却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超出预期又在情理之中。时代在发展,宣传、文化建设等工作需要探索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的新形式。政府购买第三方组织服务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思路,殊途同归。”黄浦区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希望“坑”里人越来越多

书声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阅读黄浦”品牌的推广,从硬件到软件,从实体书店到读书活动,黄浦区的文化建设不断在向纵深发展。

在黄浦区,除了每个季度举办的书声,每月、每周,甚至每天,你都能找到你想要的读书活动:“每周一书”活动,在每周一的晚上进行,由一个人向大家分享一本书的读书体验,互动讨论,全年52个星期从不间断。每个月还有两场固定举办的活动,一个是“说书人”活动,即小型的书声,选取读者以TED演讲的形式分享阅读体验和观点;另一个是面向白领的“黄浦书会”,专注经管类书籍的阅读和分享。

“以前那些硬件很好,却因为没有活动而缺少人气的白领之家、社区之家被我们利用起来了,我们解决了场地问题,社区里也有了书香和活力。”丁智刚说。据他介绍,每年他们举办的大大小小的读书活动共计200场,除了书声是几百人的大型活动,其他活动的参与人数也平均达到30至50人。不仅如此,书声还作为一个品牌,向上海以外扩展,北京、杭州、南京、苏州、扬州都举办过书声的分场,每年在其他城市举办的活动超过10场。

“书声团队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天能让上海每年的人均阅读书本数从个位数变为两位数。”这是属于他们的“不成熟的野心”,也是他们坚持往前的一个动力。打造出青春、活泼的读书活动的书声团队,本身就青春而活泼。比如,在团队中丁智刚的名字变成了可爱的“丁布”,而且,这样年轻而富有个性的名字还有很多:黑眼圈、皮蛋、夏日、酸菜……这些年轻人因为爱书而聚到一起。

“我们的受众各行各业都有,基本是20岁到40岁之间的年轻人。”丁智刚说,相比于那些已经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人,他更愿意吸纳的是那些不爱读书,或者有兴趣读书却不能坚持的人,因为“影响这些人,就是书声的意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坚持把每周一书放在周一晚上,并收取每人30元的入场费,因为在团队成员看来,能在工作日的晚上花钱来参加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真正爱书和有决心的人。又比如,以书声之名建立的不计其数的微信群,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解散一次,目的是淘汰那些不看书、不分享的“僵尸粉”。有时活动上会赠书,团队规定收到书的人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并且微信提交一篇1000字的读书笔记……

这些以目的为指向的规定看似苛刻,却一定程度上成为书声活力的保证。团队成员也因此收获了许多感动,有身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因为不熟悉微信操作,在群里发表观点时,分享50条语音,撤回200多次;有小女孩想分享阅读蒋勋著作的感受,却因害羞而不敢表达,为了鼓励她,每个群成员在群里给她念了一首蒋勋的诗……正如一位书声团队成员所言:“书声就像一个‘大坑’,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进到这个‘坑’里,享受阅读的快乐。”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