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乘震 本文图均为 主办方供图
四十年来,经文化新闻记者楼乘震之手写下的人物传记不可胜数,有文化界的文学家、翻译家、艺术家、收藏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平头百姓,有外来务工者,有教师,也有学生。
他曾自言:“从风风雨雨的大时代中走过来,怎会把往事当过眼烟云呢?”也许正是出于抗拒遗忘的目的,他选择将过去采写过的名人访谈、图片影像以及若干书评整理成册。他的新作《与书同在》于今年6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8月17日,由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共同主办的“七嘴八舌说老楼——楼乘震《与书同在》新书座谈会”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
8月17日,由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共同主办的“七嘴八舌说老楼——楼乘震《与书同在》新书座谈会”在上海作家书店举行。会上,多位学者说起了自己眼中的“老楼”及其作品的文字魅力。
40年记者生涯的结集之作
楼乘震是浙江杭州人,自小喜爱新闻写作,1968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做工,自学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后进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主流报刊任编辑、记者。目前,已从深圳报业集团驻沪办事处兼记者站退休。退休之后,他仍旧笔耕不辍,继续写作。
在他看来,作家和读者都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受益者,更是付出子汗水甚至血泪的推动者。大门打开后的豁然开朗,反映在作家本身,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上,反映在人们对世界的了解中。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四十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在《铁骨柔情》和
《悲欣人生》两本书中,楼乘震讲述了那些作家和作品的故事。
此次出版的新作《与书同在》,是楼乘震40年来写下的与书和写书人有关的文字。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辑是他在改革开放之初发表在《文汇报》上的文艺评论,真实还原了那个思想解放年代的部分风貌;第二辑收录了对43位作家的访谈和通讯,大多发表在《深圳商报》上,从作家访谈的角度,勾勒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当代文坛的潮汐变化;第三辑是他历年来对诺贝尔文学奖相关人员的采访,包括诺奖终身评委马悦然,诺奖得主、土耳其当代最著名小说家帕慕克,诺奖得主、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逐步融入世界的图景。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巴金研究会副会长陈子善认为,楼乘震的写作不仅具有文学意义,也是在为今后的当代文学研究工作者提供方便。“他写的很多人都已经进入了历史,已经走了,如果他没有留下这些对谈、对话,这些材料很可能就散失了,我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点,这是在抢救文化资料。”
楼乘震将近40年的驻沪记者经历,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上海的文化名人。在其作品中,采写人物的分布面非常之广,既有作家、评论家、翻译家,也包括表演艺术家、书画家、摄影家、收藏家以及出版界人士。既有年级大的,也有年轻的,既有故去的先人,也有缠绵病榻、不再面世的人士。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总结,看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上海文化史”。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圣思观察到,楼乘震与采访对象之间一直保持着难能可贵的友谊,“和这么多人交往,人家都能对他产生信任感,而且谈一些和别的记者不一定能谈的话题。”她说《与书同在》这样一个书名包括三重内涵:“既是记者与书同在,也是读者与书同在,更是读这些书的人与书中的被写作者同在。”
深圳报业集团编委会副总编胡洪侠感慨:“因为他的报道和写作,给深圳传递了一个人文气氛浓郁的上海,一个名家繁星满天的上海,一个生活有许多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的文化人的上海,一个重品质、领风尚、出好书、办大事的上海。”
“文化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深圳市新闻学会副会长、也是楼乘震的知交好友侯军曾经为他写过一段鞭策之语:“采访写作对于一个好记者来说,已不再是一个谋生的职业,而是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写作与“在不在岗无关,与退不退休无涉”。这几句话正好说到楼乘震的心坎里,他在《悲欣人生》后记自述:“爱上了干新闻这一行,也就立志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会上,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伟就谈到楼乘震“退而不休”的生活:“我当时很奇怪,他退休了怎么还老出现在这些场合,拿着照相机,还是记者本色,站起来蹲下去,跑前跑后的。”在王伟的印象中,楼乘震是一个很执着的人,即便退休后身体不好,却仍自觉地扮演着记者的角色。此外,他又有着超乎常人的对文学的热情和投入,并抓住各种机会表现出来。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原主编束因立补充说,楼乘震的书稿90%首见于《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从1995年坚持到今天,直到《文化广场》栏目变成了APP,他还在继续供稿。可以说,楼乘震的写作一直从传统报纸时代延伸到当下这个社交媒体时代。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立民感慨,楼乘震是一位深入新闻现场和文化现场的记者,一位有道义感的记者,也是一位有文化积累的记者。“记得有位老师曾经说过:新闻学在学校里读到本科就行了,还要读什么博士?我理解,他不是轻视新闻学这门学问,而是认为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在新闻的一线中学习的学问,而不是在课堂里高谈阔论的空洞理论。我认同这样的观点,也把楼乘震的这三本书当作文化记者和学新闻的人从中可以学习和汲取经验的难得教材,因为它是一个深入文化现场的一线记者四十年来的辛苦结晶,这里面有新闻事实,也有情感倾向,还有道义的弘扬。它是跑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这些尤为可贵。”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