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出版原著选读》 万安伦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出版
在古代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并让中国人至今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中,便有造纸术与印刷术两大发明与出版相关,而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出版业在全球化国际语境中拥有怎么样的地位?对世界发生了什么影响?身处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出版业应该以何种姿态应对挑战,如何收复失地,更好地承担使命?日前,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出版科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牛津国际出版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2019学术出版论坛:连通中西暨《中外出版原著选读》首发式在京举办。中西方出版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连通中西”的主题,就新形势下中西方学术出版更好地发展和互动展开研讨。
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大国,正在向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强国迈进
用学术语言和出版进行文明对话,传播中国形象,让世人认识中国文化的实质,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依托。曾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4年领军人的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大国,正在向学术研究和出版的强国迈进。中国学术出版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贺耀敏认为,中国学术出版不仅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积累和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起着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的学术,特别是中国经验的总结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世界相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意义。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与世界许多出版社就中国经济发展做了许多案例式的图书,就是希望把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推向世界。并且,中国学术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成果不断提升。学术成果的说服力大大增强,特别是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说服性、规范性、分析性等特点越来越突出。规范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当下中国经济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同时,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无论从图书品种、数量还是从图书规模、效益来看已经形成持续增长的态势。贺耀敏介绍,作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最重要的一个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现在签约的图书版权约有三千到四千种,实际翻译出版的图书约有七百多种,现在还在加快出版规模,希望与国际上许多出版社都能建立紧密的联系,把更多中国的优秀学术著作推向世界。
从学术出版的全球属性着眼,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牛津国际出版研究中心主任安格斯表示,期刊的出版亦是全球性的产业,要推进整个文化和文明的进步,必须加强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从全球来讲期刊有33100种同行评审的英语期刊。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研究论文产出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占19 %,美国是18 %,可以看到中国在研究型论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引用方面中国占第二位,整个比例仍然还在不断增长。英国虽然和中国相比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是英国在高质量研究方面也是有非常出色的表现,其引用次数也占到11 %。如果我们想让这些期刊在中国产生影响,一定要和中国主要的大学有很好的合作,比如《自然》杂志就有177所大学订阅。 ”
信息过载时代,升级知识服务要回到学术出版上来
从硬质出版时代的信息缺乏,到软质出版时代的信息丰富,再到如今虚拟出版时代信息超载,信息获得的便捷是否就是人们获取知识的福音?传统出版业又将如何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强势冲击,助力知识传播?
“当下我们进入了信息过载和泛载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人类落入了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要想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并非易事。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指出,“中国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25万种,重印图书25万种,美国的图书大约也是25万种,除了图书我们还有大概一万种以上的期刊,所以信息可谓达到爆炸的阶段。除了有形的书报刊以外,互联网的发展使内容的爆炸更呈现出一种与日俱增的趋势,书海无涯,知海也无涯,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用什么来作舟? ”
在魏玉山看来,虽然当下知识服务越来越网络化,人们几乎可以一网天下,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数据库、数据产品的开发也促进了研究和创作等,由此也使图书、报刊、网上内容越来越多。但网络不能解决知识泛载局面下的知识学习问题,甚至带来了知识差错、价值判断问题,以及知识严重泛化、淡化、平庸化等更多烦恼。所以知识服务需要升级。“如何解决目前知识服务问题,要回到学术出版上来,各种学术出版不论图书还是报刊都是经过严格的学术评议与把关的,学术出版物提供的知识是准确的、价值主流的,依托学术出版单位及科研机构开展知识服务是我们现在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 ”魏玉山说。
对于知识生产与获取,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中心主任西蒙·马奥尼强调的关键词是“开放” ,即开放获取、开放出版和开放教育。“现在有了互联网,通过数字化进行连接。其他国家有谷歌,中国有百度,我们上课时不是在互联网上搜索,而是在自己整个数据库里进行检索。在高等教育里我们也有新的知识生产模式。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也有很多教育人员研究成果的出版。我们所有的员工都可以把学术研究成果放在这个数据库里,可以进行检索和开放存取。在教育这个领域我们正在更多地探索一些开放的模式,包括开放教育、开放资源等。开放教育资源是指任何在公共领域有开放权限的教育资料,这些资料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复制使用和分享。 ”
努力构建中国自己“领跑世界”的出版学科体系
“在相当长一个时间以来,业内外诸多人士都在谈论和焦虑我们的学术出版、学术原创出版的短板问题,即不仅数量相对少,而且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追本溯源会发现在编辑出版院校、系科、专业的教材教学就有很大的缺项。其中缺少原著教材和教学活动就是十分明显的软肋,也成为人们诟病出版学科难以成为一级学科的一方面的论据和口实。 ”基于此,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对于在论坛上首发亮相的《中外出版原著选读》给予了高度评价。
“万安伦和他的团队继《中外出版史》后,又推出了百万字的《中外出版原著选读》中外卷。这对于长期跛足、相对薄弱的出版学科建设是一项十分有力的加强,对于长期缺项的原著教学教材是一种创造性的空白填补,是一种历史性的学术突破。 ”
《中外出版原著选读》是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继《中外出版史》后的又一创新力作。该书分为“中国卷”和“外国卷” ,按“出版思想”“出版载体”“出版符号” “出版技术” “出版活动及成就”“出版制度及版权”六大板块要素编著,选取古往今来中外原著140篇,并加导读和阐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副总编辑饶涛介绍,该书选文涵盖古今中外,编纂体例匠心独具,在内容筛选、导读阐释上有着诸多的创新之处。这是东西方第一部中外出版领域的原著选读,其出版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为学习、研究中外出版史、出版文化,乃至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都提供了较大便利。
“立足于丰厚辉煌的出版历史和创研精神,按原史、原著、原理及方法论的‘三原一方’逻辑来构建中国自己‘领跑世界’的出版学科体系,既是出版发展的历史呼唤,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中国有数千年未曾中断的出版历史,并且曾经长期是人类出版的峰巅之国。当代中国出版人应继承传统、携手国际、凝神聚力、奋发有为,迅速缩短从‘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时间和过程,重回人类出版的‘世界峰巅’ 。 ”万安伦如是表达自己致力于出版研究和期待与广大出版人共同努力的初衷与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之一牛津国际出版中心,既是著名的国际出版中心,也是世界顶级的出版学术研究机构。目前该机构已与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在人才培养、国际论坛、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均有深度合作。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