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提到,2018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85.68亿元,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占比1.03%,继续处于下降态势。
传统期刊的数字化进展如何?面临哪些困境?业界也纷纷思考,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如何加大数字化转型升级力度,探索产业新形态、研发新产品、开展新服务。
学术期刊服务能力略显单一
“在一系列科技政策和保障措施下,我国科研投入持续增加,直接激发了科研创新的活力,科技成果产出量呈井喷式增长。”在最近举行的第三届期刊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科技分社副社长佟昔深有感触。
不过,佟昔坦言,许多学术期刊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组织策划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比较弱,整个产业链相对欠缺。他还提到,国内大量稿件也在外流,许多学术期刊依托于国外的大型出版商“借船出海”,仅保留了学术评价的功能,失去了自己期刊的传播力。
前不久,国家四部委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提到,我国已是期刊大国,但缺乏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任胜利也曾指出,目前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具有高度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数量太少,且单刊发表论文的数量规模普遍不大。
出版大数据潜力有待发掘
对于未来数字出版趋势,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学术关系总监颜帅认为,未来的科研是开放的,开放数据、数据分享、开放科研等不同的概念,对应不同的出版模式和研究模式;论文是分层的,比如图、表等内容可以分层提取,以及机器生成学术内容。
“以后不光发表几页纸,可能还要分享数据,这对学术出版来讲是更大的挑战:对数据的管理以什么标准,是全世界都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期刊分层后内容和报告都将更多,需要更多报告时间过程和数据工具。”颜帅说。
在科睿唯安公司出版行业高级项目经理杜耀文看来,学术出版行业的战略并购会日趋活跃,传统出版行业将向信息服务转型。“出版企业也可以做更多和信息服务、大数据有关的一系列服务。比如,WILEY已不单纯做出版,要把数字出版平台拿到自己手里并去盈利。另外,人工智能包括三大因素,算力、算法、大数据,出版很重要一块就是有天然的大数据握在手里。”
打造平台提升知识服务能力
佟昔认为,未来,要通过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出版平台,增强科技出版的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可以全面打通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全过程的服务创新平台,平台可为作者、审稿人、编辑团队、主编各个角色匹配与其相对应的数字出版条件和协同办公工具。”
数字化过程往往离不开数字化工具。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知识服务事业部产品运营及推广总监赵婧谈到,未来数字出版或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知识服务产品的策划和组织。
“以后将不单是一个投审稿编校的流程,而是需要完成数字出版的转型,并且提供策划空间。整个生产平台和资源中心的数据可以无缝对接,进行可视化、碎片化的仓储和存储。”赵婧说,未来将探索可以超越论文服务科研领域,基于知识库和相应的工具,进行虚拟专题的策划等。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