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历程与前路

2019-09-07 19:02:17 光明日报 

新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历程与前路

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县王窑村高小毕业生教妈妈识字。资料照片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的第一个语言文字机构便诞生了,这就是“中国文字改革协会”。

在共和国前进的征途中,它数次更名,每次改易,都标志着中国语言文字事业迈入一个新阶段:

1952年2月5日改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显现出中国正式开始“官方”研制汉语拼音和简化字;1954年12月23日改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标志着进入依靠国家力量推行语文现代化的新阶段;1985年12月16日改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昭示着中国语言文字事业进入以“规范化、标准化”为核心任务的新时期。

70年语文事业风雨兼程、砥砺前行,使得中国社会语文生活从“三个旧时代”,跃入“三个新时代”。

——从“方言时代”跃升到“‘方·普’时代”。如今,会说方言又会说普通话已成为祖国辽阔大地上司空见惯的社会用语常态。南北方言隔阂的旧状态,早已一扫而空、烟消云散。

——从“扫盲时代”跃升到总体上的“无盲时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张旗鼓扫除文盲,无数人欣喜脱盲。改革开放后教育事业飞速发展,“文盲充斥现象”已成历史陈迹。

——汉语拼音从“识字工具时代”跃升到“社会交际工具时代”。拼音从小学课堂跨入社会。如今,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用汉语拼音敲键盘、发信息。

此外,70年来社会语文规范的一个显著变化是,许多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文化单位,从“留意语文规范的时代”,跃升到“普遍追求高质量语文规范的时代”。例如,立法、部委公文、传媒等领域都在实施愈加严格的语文质量管控举措,且日臻成熟。过去,请专家讲语言规范的寥若晨星,如今已司空见惯。有学者称,往昔读大报,5分钟就见一错;现在20分钟也找不到一例了。

回望70年语文风云,感慨系之:语文事业这条小河,只有汇入全社会这条宽阔平稳的大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助力弘扬中华文化,才能行稳致远。

从这一点出发,登高远望,可见未来语文事业任重道远,前景更加灿烂辉煌。

将从当下的“‘方·普’时代”向明天的“‘方·普’+双语时代”奋力挺进。在祖国未来的社会语文生活中,既能看到人们会说方言和普通话,又能看到少数民族群众普遍会说民族语和普通话。这就需要加大推进少数民族区域双语教学的力度,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和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乃至对国家发展,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全社会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水平将获得普遍提高。不仅中央党政机关、新闻媒体重视,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单位、媒体都更加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并将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同时,查阅语文规范的途径更加多元、便捷、大众化。

将大力促进社会语言文明建设,让社会生活中的语言文明春风化雨般深入人心,成为亿万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各种社会生活、工作的语境中,在国内外旅游中,将普遍呈现出良好的语言文明素质。在公共场合小声说话、打手机,成为大众自然的语言文明习惯。语言文明的提升,就是社会文明的提升。

促使方言研究跟弘扬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相结合。让方言研究跟释解传统典籍中的古代词语相结合,跟促进方言戏剧、方言曲艺、方言说书、方言民间故事、方言诗歌等的蓬勃发展相结合,从而使方言研究融入弘扬中华文化的洪流。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社会语言,包括网络语言,将更现代、更规范、更文明,释放出宏大的促进社会崭新发展的正能量。

(作者:杜永道,系《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