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能以感性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传达。“生态文学”记录着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密码,张扬生命理想,值得引起社会广泛重视。
近日,第三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圆满落幕,但是人们对独具贵州特色图书的关注依旧热情不减,其中文学理论专著《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佳作之一。作者谢廷秋教授是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会长。这部专著汇集了谢教授六年来在“生态文学”领域的深入研究,深刻地揭示出贵州这片热土与“生态文学”的内在关联,以及“生态文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价值。
文学,是人类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产物。“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钟嵘《诗品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一个地域有一个地域的文学特点。贵州,因其特有的历史、现实因素,形成了特有的“生态文学”。对这一文学样态的研究不仅于文学领域有较高价值——当生态文明的建设被国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生态文学”研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会带来极大助益。正如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在本书序中所言:“这样的文学研究是把研究专著写在了贵州的大地上,直接参与了贵州生态文明的建构,呼应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提出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绿色发展’等要求,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
古罗马文论家郎加纳斯在《论崇高》当中所说,作品的崇高是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伟大的文学不仅是伟大时代的回声,还因其经过了文学家“伟大心灵”对现实的加工,而在与读者心灵发生共鸣时,能够助推时代的发展。
翻开《寻找诗意的家园——贵州生态文学研究》这部著作,醒目的章节标题阐释着作者深邃的文学观与生态观:第一章“贵州民族民间文学的生态意识启迪”,第二章“混乱的风景与疼痛的大地”,第三章“膨胀的欲望与无餍的征战”,第四章“万物平等与生态和谐”,第五章“回归自然与诗意栖居”。全书展现出作者对贵州民族民间文学与大自然相呼应的生态意识之珍视,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工业化进程引发生态危机的忧思。这不仅仅是来自文学艺术界的呼喊,更反映着全世界都面临的焦虑及共同的课题。正如作者在此书后记中所说:“我深深地意识到生态文学不只是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生命理想,善待自然、敬畏自然、绿色发展、节制无限膨胀的欲望、重返与自然的和谐、寻找诗意的家园,就是我们的生命之路。”
文学并不只是停留在媒介上的符号,它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等要素构成的螺旋式循环活动,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更有可能成为人们思想的引领,带来人们行为的改变,由此记录时代也推动时代。文学能以感性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理念的传达。“生态文学”记录着人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密码,张扬生命理想,值得引起社会广泛重视。谢廷秋教授的著作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驾驭大量贵州文学、中外文学素材及古今中外哲学、文艺、生态理论,引领“文艺助推社会良性发展”之风,让人深感敬佩,值得深入学习领悟,大力推广践行。(孟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