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敢于乌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

2019-09-11 15:04:27 中国作家网 

9月4日至7日,由《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乌海市委宣传部、乌海市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国知名作家走进乌海采风活动在内蒙古乌海市举行。诗人曾凡华、王家新、曹宇翔、庞培、白涛、安琪、潘红莉、王夫刚、孟醒石、赵亚东、金石开等参加活动。

5日上午,采风行启动仪式在乌海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举行。乌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冀晓青出席并致辞。冀晓青谈到,乌海素有黄河明珠、书法之城、乌金之海、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的美誉,是一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结合的城市,此次活动旨在深度挖掘乌海诗意文化内涵和精髓,通过文艺作品记录、讴歌乌海文化繁荣、边疆安宁、生态文明、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冀晓青希望作家、诗人们在采风活动期间多走多看,亲密接触、深度了解乌海的山河之美与历史文化。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朝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摹的塞外美景,早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挥之不去的经典篇章。考察我国中西部地域地貌特征,同时兼具“大漠”与“长河”地理区位的独特地点,当属乌海。乌海东临鄂尔多斯高原、西接驼乡阿拉善、南临宁夏平原、北望河套灌溉区,是黄河流经内蒙古的第一座城市,也是库布齐、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的交汇处,三沙环抱、一水中流,城里的母亲河和城外的漫漫风沙赋予了这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神奇景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诗人王家新感叹,这是一座“超过想象”的城市。“来到乌海,感觉到这座城市的底蕴非常深厚,自然环境、城市建设、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超乎了我的想象,快艇在沙海之中穿行,眺望巍峨的大山,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大漠之上有大山,在乌海市区的任何一处,抬起头就能看见甘德尔山。“甘德尔”为蒙古语,意为“哈达”,甘德尔山也如同一条哈达,守护着这个由55万人、40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在这座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山峰顶端,坐落着一尊高达88.95米的成吉思汗雕像。雕像面朝西偏北,外部形象清晰生动,目光俯瞰着浩瀚的乌海湖。据介绍,该雕像修建工程历经八年,由数百个部分拼接而成,内部将建成乌海博物馆。在诗人曹宇翔看来,甘德尔山具有一种苍凉之美,给人带来独特的诗歌感受。曹宇翔说,在甘德尔山上有着宽广的视野和浩荡的胸怀,这给诗人带来真实的亲身体验。“有着亲身经历而写出的诗歌和象牙塔内苦思冥想而写出的诗歌区别很大,只有带着大地的体温、生活的温度写出来的诗歌才是活的,有血液的。”

敢于乌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

正在保护修复的二道坎烽火台

山峦形成天然的哈达,不过在古代的边塞,更具屏障意义的莫过于长城与烽火台。诗人庞培出生于江苏江阴,但他高高大大的身材和其粗粝质朴的诗学偏好,总让人觉得这其实是个北方汉子。听到乌海有古时烽火台的遗址,庞培一定要看看。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明朝为了防止蒙古人西渡黄河进入银川抢掠,沿黄河东岸修筑长堤一道,即今所见明长城及烽火台。二道坎烽火台高14米,底部呈正方形,下半部分为砖石结构、上半部分用土坯建造,由于时间久远,正在进行抢救性保护。

和正在修复的二道坎烽火台不同,藏传佛教满巴拉僧庙已经修葺一新。满巴拉僧庙矗立于乌海海南区图海山上,始建于清三代时期。“满巴拉僧”意译为“医学学府”(蒙语满巴是医生的尊称,拉僧是学院的意思),藏语称为“曼巴扎仓”,汉语译为“医方明经院”。从字面便可知,这是专门研究医学宗教的场所,据史料记载,满巴拉僧庙最鼎盛时曾汇聚近300名喇嘛诵经学医。近年来,庙宇殿塔完成修复,并建设蒙医博物馆,陈列“甘珠尔”经、《蒙药正典》等蒙医药古籍文献400余函。在中国诗歌网总编辑金石开看来,无论是烽火台还是拉僧庙,都是乌海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当代诗人来到乌金之海,可以依借这些文化遗产与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对话,从时空交错中获取诗意。

乌金之海,顾名思义,巨大的富矿深埋这片土地。据探测,乌海境内桌子山、乌达两大煤田地质总储量为40多亿吨,含煤面积占400多平方公里,其中优质焦煤占内蒙古已探明储量的75%,是国家重要的焦煤基地,其重要的资源价值为乌海带来了发展契机。乌海1976年建市,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崛起的塞外工业新城。乌海因煤而兴、因煤而建,以能源、化工、建材、钢铁冶金为主导的工业产业结构在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导致了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等大气环境问题。但经过了43年的建设,乌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内蒙古作协副主席、诗人白涛二十余年前曾途径乌海,在他的记忆里,乌海曾经是一片漫漫沙漠,还有严重的化工污染,但当阔别二十载再次来到乌海时,他激动地说道,“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现在的乌海市和以前比起来完全变了样!”

黄沙漫漫的自然条件、资源主导的产业结构、偏居一隅的地理格局以及后起城市的先天不足,都为乌海的城市治理带来了困难与挑战。为此,乌海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治理大气污染、建设宜居城市。随着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黄河乌海段开掘蓄水,于2014年形成了具有118平方公里水面舒缓的乌海湖。乌海湖贯穿乌海市南北,黄河水顺势流入乌兰布和沙漠,又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沙岛,沙与水的瞬息交换带来了有别于他处的塞上景观。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人曾凡华详细了解了乌海从原先的不毛之地变为如今的沙漠绿洲的治理过程,对乌海人的奋斗精神甚为钦佩,他说,“从前的乌海就像一张白纸,乌海人用生机勃勃的绿色、湖水的碧蓝、沙漠的金黄绘就了如今的美丽画卷。”

敢于乌中生万有能凭海阔纳百川

诗人参观乌海汉森酒庄

高台楼阁是现代化的筋络骨骼,但文化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路东去的黄河在乌海境内盘旋流转,甚至有一段西流河段,或许是这纵横曲折的母亲河给予了乌海人灵感,近年来,乌海从“煤海奋战”转向“墨浪掀涛”,大力开展书法文化建设,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而适宜的地理优势又使乌海获得“葡萄之乡”的美誉。乌海昼夜温差大,土壤环境适合各类葡萄生长与葡萄酒酿造,“敬你一杯红色温柔”已经成为乌海对外的宣传语。当地阳光田宇、吉奥尼、汉森等葡萄酒工厂依托区位优势、拓展自身品牌,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扶贫,以土地流转、就业带动等方式参与精准扶贫,为乌海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谈及乌海的文化产业发展,诗人安琪说:“乌海的自然风光瑰丽奇特、得天独厚,这么独特美丽的自然环境应好好宣传,将乌海的美展现推广给更多人,这样才能体现出乌海的当地特色,更好地发展乌海的文化产业。”

黄河流到内蒙,就有了乌海。采风诗人们感慨,“敢于乌中生万有 能凭海阔纳百川”是乌海和乌海人的真实写照,乌海将历史文化与时代建设融为一体,将地理环境和人文情致同频共振,在荒芜的土地上续写了大漠长河的新诗篇,当代诗歌将更加关注乌海的诗情故事,抒写这片土地的温柔美意。(文字、摄影:陈泽宇)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