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对为中国孩子造梦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满含敬重之情,更怀有殷殷期望和希冀,“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尊师重教,习近平身体力行为全社会做表率。在他心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
对于那些湖南名人而言,老师曾经为他们带来怎么样的梦想?他们之间,又有怎么样的故事?教师节里,我们请他们来谈谈对老师的回忆,回忆那些教诲和感恩。
作业本里她曾为老师定制童话
刚进高中时,汤素兰就读于青山桥附中,当时,那里是宁乡七中的附属中学,如今不复存在,曾经在那就读的女孩已成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但因为两位语文老师的缘故,学校一直留在她的记忆中。
小时候,汤素兰在偏僻的农村长大,几乎没有课外书,也不知道世上有作家这种职业。进入高中后,学校没有阅览室,但姜桂馥老师知道汤素兰喜欢读书,每一期《人民文学》杂志到来的时候,姜老师总是先分享给汤素兰,然后自己才看。
她对于汤素兰写作才华的肯定,却缘起于汤素兰的一次“冒犯”。一次,汤素兰与一位女生闹矛盾,姜老师处理了矛盾,但汤素兰认为,老师有偏袒。于是,她在作文本上写了一个故事——《飞向月宫的天鹅》。在故事中,她将姜老师写成一个糊涂的土地公公,将同学写成爱慕虚荣的天鹅。虽然写的是童话,但因为外貌描写很细致,很容易判定其中又矮又胖、花白头发、戴眼镜的糊涂土地公公是姜老师。然而,姜老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在文章后面写了一段很长的评语,表扬汤素兰的故事构思巧妙,很有想象力,嘱咐她珍惜才华,并希望她能立下壮志。
汤素兰上高二时,班上新换了位语文老师,名叫刘立林,同时也兼任班主任。彼时,和汤素兰一起坐在教室内的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背负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的期望,背负着高考的压力。
“第一次参加高考,我连预考都没有通过,根本没有资格进考场,于是决定重读一年。”汤素兰回忆,一个学期过去了,她才惊恐地发现,原来教课的那些优秀老师都陆续调走了,身边成绩好的同学也一个个转走了。之后,她和好朋友做出了一个决定——到宁乡七中去读书。
汤素兰回忆道,那时,她从青山桥中学不告而别,因此心虚得很,一直不敢面对对她寄予希望的刘老师。可是有一天,汤素兰收到了刘老师的信,他相信并祝愿她在宁乡七中会学习得更好,还在信中附了臧克家的一首诗:“苦难是滋养人的,把苦难吞下去,让它化成力!不要想象着自己的孤独,悲愤,在茫茫的人海里,心在寻找着心。”
“我读着这首诗,感受到一股力量注入了我的心里。”汤素兰曾这样写到当时的心情。
汤素兰说,启蒙她文学梦的姜老师早已去世,但刘老师健在。虽然自己平时工作忙,距离远,不常去看老师,但偶尔还和老师有联系,对老师的感念也一直在心里。“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给予我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曾以温暖的爱,为我驱除黑暗与恐惧,照亮我成长的道路。”
教“村长”用善意看世界的教授
湖南卫视主持人李锐,被许多的家长和小朋友亲切地称为“村长”,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李锐坦言:“每每握起主持的话筒时,心里就牢记着一份责任,这种对职业的尊敬和对观众的尊重,也大都是来源于老师在自己职业生涯开启时的那些谆谆教导。”
李锐回忆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在中国传媒大学求学时的老师张颂。“张颂教授的教育理念不是教导学生怎么去成功,而是教导学生怎样成为一名好人。”
李锐还讲了一个令他难忘的故事:有一次课题,张颂老师要讲授的内容是怎样做好一个主持人,这对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课题,他现在都还记得,当时上课的教室里挤满了人,还有很多别的院系的同学过来蹭课。就在大家期待老师会传授什么独家主持人秘籍时,结果老师这堂课花了大量时间来讲述如何立身、如何做人的道理,当时现场是有一些学生略显失望的,拿来做笔记的笔也扔在桌子上……
李锐感慨说,自己在这个职业里经历这么多,自己深深理解到当时老师要讲述那番道理的用心,“不仅仅是做主持人,各行各业都是这个道理,只有端正了人心,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2012年,张颂老师因病去世。谈及老师的离世,李锐十分伤感:“虽然老师已经离开我们几年时间了,但是脑海里也会时常浮现老师的音容笑貌,他那些关于教育的理念,还有对于主持人这一职业的理解,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
大学毕业这么多年,李锐也时刻回想大学时期的那些美好时光,李锐还透露,如果有可能,自己将来也希望成为一名老师。“做节目只是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我其实很想继承老师的教导,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小灯,教导孩子养成快乐的性格、健康的身体,用善意的眼光去认识世界。”
煤油灯旁老师把他劝回了课堂
“孩子小的时候,不需要讲太多大道理,孩子也无法明白,只要告诉他,如何做是正确的。但到高中,则需要细心的慢慢教化。”手工匠人、中国制茶大师肖益平回忆,自己恰好在两个重要的阶段,都遇上了影响自己很深的老师。
肖益平小学时家境不好,除读书外,还要做农活,砍柴,当时更看不到读书的希望所在。有一天,他便罢课在家,不想再去上学。不想,等到晚上,语文老师刘小妹却偷偷来了家里,点上煤油灯,给他补课。
煤油灯旁,刘小妹问他,为何不想上学,肖益平直言,“没饭吃,农活多”。当晚,刘小妹没有说很多小学生听不懂的大道理,只告诉他,要想有饭吃,减轻家里的压力,就要读书。知识改变世界,这件事情只有读书能做到。
肖益平说,虽然当时小,但懵懂地觉得,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跟着老师重回了课堂。“如果没有老师的劝说,没有继续回去读书,也许一切都不一样。”
在安化三中上高中时,肖益平担任班长,成绩保持在10名左右。但是因为活泼、调皮,成绩总是时好时坏。为此,经常被当时的班主任王全文喊去谈话。有一次,肖益平又被喊进办公室,王全文和他讲道理:“别人能在前十名,你也可以的。”
肖益平说,当时上高中,已经开始明白事理。不像当初小学时候,还需要老师提点,为何要读书,读书的重要性在哪。被班主任多次表扬后,肖益平开始慢慢收心,认真对待学业。
肖益平说,很幸运地遇上两位在他人生拐角指点迷津的人。现在,两位老师都已经七十高龄,一位在安化,一位在岳阳。他和高中时期的王老师还依然保持联系,几年前,王老师的爱人住院,他还专门前去探望过。
(本报记者 马慧 周诗浩 实习生 易为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