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一带一路”旅途中,诗人将继续成为重要叙述者

2019-09-13 19:01:37 文学报 

如果说有一种通行语言,能跨越各种因为地理距离、政治因素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壁垒取得广泛共鸣,那这种语言背后的坚实支撑,必定是人类对于美和善的执着追求。在将这种人性深处最具共性的闪光点进行表达和传播之时,诗歌不出意料地成为人们选择的重要载体。

诗歌作为人类最具有灵性的艺术形式,毫无疑问应该承担起不同民族心灵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消弭分歧、增进认知,真正架起一道通往未来和明天的友爱之桥。”日前,在第三届成都国际诗歌周的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诗人吉狄马加表示。本届诗歌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线,邀请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著名诗人参与,围绕“一个需要消除壁垒的世界:用诗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展开了为期一周交流和互动。

以诗歌的名义,踏上“一带一路”之旅

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其著作《丝绸之路》中认为,丝绸之路由“充当世界中枢神经系统”的道路组成,“它将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人民联系到了一起,但却隐藏在肉眼不可见的皮肤之下”。

在意大利诗人巴希尔·阿汉的理解中,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在于商业,但却逐渐演变成交流思想和文化的渠道,从而激发意义重大的科学发展、语言发展和哲学发展,历史上许多诗人和作家因丝绸之路而文思泉涌,这条路可以说是文化创造力的有力源泉。“如果说古丝绸之路对当今世界的塑造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新的‘一带一路’则将为世界带来明日辉煌。”他说,“当今知识分子与诗人将一如既往地担当这场旅途的重要叙述者,从而让其在人类记忆中永垂不朽,就像弗莱克的戏剧《哈桑》那样,踏上通往撒马尔罕的黄金之旅。”

2018年,印度诗人墨普德曾应邀沿着丝绸之路在甘肃和新疆一代对于佛教石窟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考察,深深震撼于自漫长历史中一路走来的中国文明。不可磨灭的石窟和壁画,在他心中唤起了不尽的诗歌韵律和节奏,久久不能散去。“绝大多数诗人天生是哲学家,他们多数是由对人类的爱而驱动的,在和平与繁荣的范围里,希望‘诗歌丝绸之路’也能找到新的表达,进一步勾勒出世界诗歌的轨迹线。”

“消除壁垒”,把尊重差异性放在重要位置

身处无论何种讯息似乎都转瞬即逝、意义被急速覆盖、刷新的时代,融合与冲突都被放大,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唤显得更为紧迫——这种呼唤,也在诗歌中响起。这一议题,进一步的阐释直接指向本届诗歌周的主题:壁垒是否能够消除,或者说,经由诗歌的渠道,能否找到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正切入点。对此,吉狄马加认为,诗歌是反映民族精神很重要的一种情感,诗歌对话交流更容易拉近彼此的心灵,在推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以诗歌来对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的想法,也是不少参加国际诗歌周诗人的想法。1990年代,由于资本急速扩张所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等在韩国引起了抗议,2000年,在首尔举行的一场活动里,包括韩国诗人郭孝桓在内的与会者们得到了一个共识:只有文学能够跨越边境,在精神与精神对话、时代与时代对话的过程中取得一致认同。“全球化带来的很多问题,需要用和而不同的精神去看待,以文学和诗歌的方式去看待。”郭孝桓表示。

在一些人的理解中,也有某种担忧:“消除壁垒”,是否意味着抹掉差异性?“这种对话和交流将不以所谓的模式和标准为前提,它会把尊重不同的差异作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吉狄马加表示,“由于这种交流所产生的成果,当然也包括这种富有建设性的对话所催生的产物,都会赋予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以新的意义。”这个问题,在诗人陈先发看来,需回归对诗歌的三方面理解差异:语言、种族及信仰、地域和文化观念。于他而言,写作就是一种将自己和无限的他人明确区分开来的形式、理念和方法,而审美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丰富性的最重要内容。“‘消除壁垒’,正是为了保持艺术差异性的同时保持充分沟通。心灵的丰富性是一切的根源,而这个丰富性的前提就是充分的相互尊重和保持差异性,只有在这种状态下,艺术才能接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

“诗歌的拿手本领之一,就是对亟需讨论之事的预测。”瑞典诗人阿格妮塔·法尔克认为,“个人经验就像一个镜头,照向文化与集体经验相关的饥渴、恐惧和爱。”在长期的行旅生涯中,她惊讶于诗歌的遍地生根,以及传播广度,许多诗歌跨越时代、地域和语言,以一种顽强的精神支撑的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出于个人经历、经验之谈,还是借由他人之口——他人或熟悉、或扭曲、或误解的声音,诗歌都是人类处境的象征。”

的确,一些诗篇有时因时而作,有时因势而作,但正如土耳其诗人阿塔欧尔·贝赫拉姆奥卢所言,诗之肯綮不在于主题之别,而在于看待主题的角度与书写方式,在技巧与美感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感受当代生活中的明波暗涛,用诗歌揭示人类无意识的情感触动和内心希冀。就像谈睡眠的诗也是在谈世界一样,丹麦诗人辛迪·林恩·布朗始终以诗的形式向世界发问。在她的诗歌中,个人问题往往被提升到一种普遍的人类状态,囊括生活方式,或关涉政治领域。“我希望我的诗歌成为交流的一部分,诗歌是我们在相互理解、真诚相见、通力合作和迈入共同对话道路上最坚固、最精巧的桥梁之一。我鼓励同僚和人类同胞们也去践行,通过诗歌旅行,倾听、架桥、建立联系,花费必要的时间慢慢到达目的地,在旅途中始终与心和灵魂相伴。”

诗歌翻译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通渠

在诗歌经过各种渠道由故乡传向遥远他乡的过程中,翻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参加本届诗歌周的多位诗人,同时也是诗歌翻译家。其中,98岁的知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到场,令诗歌节的主题论坛掀起一波高潮。在交流环节,许渊冲将自己翻译李白和杜甫诗作的经验与在场诗人娓娓道来,并以质朴言辞表示:“把中国文化传向世界是很重要的,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把世界文化发扬光大。”

如本雅明所言,语言的终极实质是各种语言间互补、交融,最终达到和谐。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恒,并且在语言的不断更新中,更忠实地接近“纯语言”,使原文与译文达到和谐和统一,才能不断地向忠实靠近。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考虑,我们所熟悉的“信达雅”的翻译准则中则更多带有文化沟通、文化融合与互取所长的意义——唯有可信赖、能唤起审美共鸣和意蕴共鸣的翻译,才会持久流传,并在世界范围内激荡、回响。

参加本届诗歌周的不少诗人来自于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并不大的国家。克罗地亚诗人马尔科·波加查尔的介绍中,克罗地亚大约有400万人口,从全世界范围来说,使用他们的母语的也只有约2000万人口,“我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地图上几乎是静默无声、匿迹隐形的,因此若想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够得以存活,那么翻译必定是不可或缺的。”在他看来,克罗地亚的诗人承担着“文化大使”的角色:“将世界上其他充满活力野性的新颖文学及艺术能量带至本土,同时把我们自己的文字推向世界各地。我们的文学和诗歌同样也肩负众人——为了实现其艺术目标与成就,为了体现其‘存在于世界’的合理性。”来自巴拿马的诗人玛戈达莱娜·来米埃泽克则将东西方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视作各种各样的源泉:“水从那里流出,透明的、不寻常的水,不分纬度和时代的作家和诗人们都曾饮用过这些水。这种相互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今天的文学建构。”

荷尔德林将品达的诗歌译为德语,从而为德国带来了新诗学的可能。波德莱尔和马拉美对爱伦·坡的翻译,为19世纪法国的象征主义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上田敏翻译了西方诗人的作品并集结成一本《海潮音》,从此将象征主义诗歌带入了日本,并带动日本现代诗歌的发展……在日本诗人野村喜和夫看来,诗歌的道路本就纵横交错,没有人能预测哪里会出现交集,但道路既已存在,便总有人会与之相遇、遭际,碰撞出的火花或可在另一种文化环境中形成燎原之势。这,便是诗意与意义的所在。

本届诗歌周期间,交响音乐颂诗会、千人校园诗歌大合诵、专场诗歌咏诵会、诗歌文化论坛、篝火晚会等多场活动陆续举行,将来自于海内外的诗歌真正与成都市民生活相融。活动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广旅局主办,五粮液集团、《草堂》诗刊社等承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