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每个人能触碰到的世界、能拥有的人生经验依旧是有限的

2019-09-16 15:18:49 南方日报 

上世纪60年代,陈残云的长篇小说《香飘四季》描绘出一幅珠三角“繁盛又幽雅”的水乡长卷,书中青年投身新农村建设的昂扬斗志和纯真爱情,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秦牧的散文名篇《花城》,使得广州“一夕花市满城春”的旖旎风情蜚声海内外;80年代初期,与经营鱼档的个体户的一番对话,促使章以武写下了《雅马哈鱼档》,书中改革开放前沿地生猛鲜活的新气象曾风靡全国……

回顾广东现当代文学史,取材于火热现实生活、极具岭南人文个性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而今天在广东,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更是一个重大题材的“富矿”:广交会、粤商群体、广州医院、港珠澳大桥等题材被多次书写、屡屡获奖,一支紧跟时代步伐、高扬着现实主义旗帜的“文学粤军”再度崛起于中国文坛。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的重大部署,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殷切期望,以及广东省委领导对于“着力打造岭南文化新高地”的指示精神,9月16日,广东省作协在穗正式启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计划。据悉,该计划开创全国之先河,致力于培养出一批新时代“柳青、路遥式”的广东作家,创作出一批有温度、有深度的扛鼎之作,为广东改革开放画像、立传。

现实主义创作为何在广东尤其兴盛?如何通过“深扎”继承和发扬文坛先辈的优良传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新时代的答卷?相关讨论在广东文学界内外再次掀起热潮。

溯源

关注社会民生源于广东文化个性

提到广东现当代经典文学作品,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陈桥生对章以武的《雅马哈鱼档》印象尤深,在举国上下对商品经济的认知仍存在分歧之时,作品以敢于“吃螃蟹”的精神,率先将广州个体户“弄潮儿”的拼搏闯荡故事搬上文学舞台,勇气可嘉。而在当年,更让他颇为意外的是,书中的主角阿龙还是一名浪子回头的“失足青年”。“作家把视角投向生活中摸爬滚打的普通人,塑造出并不完美、却生动丰满的主人公形象,这种写作方式让人好像闻到了浓烈的‘烟火味’,感觉耳目一新。”陈桥生说。

无独有偶,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林岗提到的另一部作品——黄谷柳的长篇小说《虾球传》,同样是一部以描摹粤港底层人物见长、以“接地气”而闻名的本土小说力作。内容以二战结束后的香港社会为背景,讲述流浪儿童虾球独自离家闯荡,从一个“马仔”成长为革命战士的曲折经历,具有情节引人入胜、语言平实精炼等特点,而书中大量粤语方言、街谈巷议的融入,更是流露出浓厚的“粤味”。这一创作倾向在其此后的文学剧本《七十二家房客》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关注现实题材和大众生活,这是不同时期广东文学作品普遍具有、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一项重要特质。”在陈桥生看来,广东历史上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文化个性上天然具有平民化的底色;受中原移民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对外界变化既感受敏锐又平和包容、善于“折衷”和求同存异的文化心态;而经世致用的务实传统,又使得文艺作品普遍以雅俗共赏、清新明快为追求目标。

而这种文化个性投射到文学创作上,通常就体现为广东作家群体对于书写社会现实、塑造平凡人物所持续倾注的创作热情。“这在岭南其他艺术门类中同样可见一斑,例如岭南画派也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注重写生、写实。”陈桥生表示,广东文学作品在塑造多样化的寻常人物性格上,尤其有着先天的优势。

探索

用“深扎”直面社会剧变突破创作“瓶颈”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理念发生剧烈变化,作家对社会的观察、把握似乎愈发困难,写作上封闭化、私人化的倾向愈发突出,这一点引起了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的注意。

“不可否认的是,日趋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创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作家要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表达现实的能力,必须迈出更深一步沉入生活、审视社会和人性的多种变体。”谢有顺说。

除了写作领域窄化,部分作家对现实的刻画还存在流于表面、急功近利的现象。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提到,当前一些以“工业文学”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也讲述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现象,但却暴露出作家对工业流程等相关细节了解不足的弊端。

林岗则提到了被誉为“铁笔军魂”的广东海丰抗日英烈丘东平,他将抗战生活写成《一个连长的战斗遭遇》,作品被评价是“以血打稿子,以墨写在纸上的”。“作家不能坐在屋子里,用高高在上的态度去对待生活,在放飞想象之余,脚要始终踏踏实实地站在大地上。”林岗说。

据悉,广东省作协此次启动作家“深扎”创作计划,拟从2019开始,连续三年,每年筛选5—10名优秀作家,通过挂职、蹲点的形式,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据蒋述卓透露,其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作家们突破创作上的难关,引导他们将所见所闻,真正用情用心地融入创作中去。

谢有顺也认为,通过“深扎”计划鼓励、支持作家扎根现实一线,从取之不竭的生活之源去汲取创作的养分,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这能促进作家把自己融入更广大的世界中去,去感受中国当前现实的复杂多样,从而书写视野更宽阔、精神更宏大的作品。”

期望

“作家应有刻画更广阔社会的雄心壮志”

广东文学自刘斯奋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勇夺茅盾文学奖之后,一度出现重量级名家名作有所减少的倾向,但不少评论者都提到另一个可喜的现象,即80后、90后广东本土作家群体的迅速成长,其中,揭阳籍青年作家王哲珠的名字频频被人提到。

身为80后的王哲珠是近年来在全国重要期刊发表长篇作品最多的广东青年作家之一。她长期生活在粤东乡村,长篇小说《老寨》就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幅宁静、和谐、淳朴的乡村画卷,捕捉到城乡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变化。谢有顺对于她的创作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她试图把时代性议题融入到有亲身体验的个体或家庭的境遇之中,“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生存感受的现实主义。”

而在王哲珠自己看来,她最初的创作“有一种过于老实憨厚的味道”。随着写作上的不断探微与深入,她萌生出一种“突破此前停留在个人经验层面的感触,进一步思考乡村新的出路、书写乡村振兴”的愿望。

在王哲珠看来,在内容和形式上作各种尝试,探索无限可能性,是一个作家应有的勇气。对于省作协启动的“深扎”计划,她表示非常赞同。“一个作家扎根基层所获得的资料越详尽、越丰富越好。我相信,这些素材经过时间最终会发酵,成为作品最好的肥料。”

“现实生活的精彩程度远大于作者的想象。”作为中年作家代表的熊育群,同样对“深扎”计划推行之后的效果表示期待。他表示,现实主义写作的内涵,正如同现实生活一样,变得愈发多元与丰富,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同样可以写得像意识流一样梦幻、灵动,富于探索性和主观性。

但无论风格写成什么样,归根结底,是要写出生活和人性的真实、斑斓和深刻。“尽管当下资讯发达,每个人能触碰到的世界、能拥有的人生经验依旧是有限的。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作家只有从生活的局限中走出来,深扎进另外一种新的生活里,才能对写作对象的困惑、痛苦与欢乐感同身受,创作才有新的突破的可能。”熊育群说,“不揭开毛茸茸的生活的表面,如何体会里面的活色生香、五味杂陈?”

尽管创作之路满布荆棘,熊育群称自己做好了重新出发的准备,目前已投身新的写作计划:“一个有抱负的作家,不应满足于表现自己狭窄的生活,应有刻画更广阔社会的雄心壮志。”

(南方日报记者 郭珊 见习记者 黄楚旋)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