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军向读者解读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
9月15日上午,“文学照亮人生——中外经典文学讲坛”在山东书城如期开讲,嘉宾张丽军向读者一一解读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作品。张丽军表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关乎民族大义,也关乎我们日常生活,关乎我们的时代变迁,也关乎你我的人生。
在前不久的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丽军作为评委参与了评奖过程。
张丽军介绍,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从5月中旬就开始在家中阅读作品,7月29日到北京与其他评委集合。直到8月16日,他们在一起进行集中的阅读、评审。张丽军说,评委阅读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首轮从234部长篇小说中评选出80部,然后再从中选出40部、30部、20部、10部,最终的名单便是我们后来看到的这5部,包括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
“评选的过程非常的民主和公平。”张丽军说。他们共60名评委被分成3个小组,每个人都要发言,谈对作品的详细看法,以及推荐理由。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力量,评委常常熬夜阅读至凌晨两点,以了解作品的更多细节。张丽军说,评委讨论现场非常热烈,通过不同的争议和交流,最终达成一个共识。
张丽军认为,这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实至名归,而对茅奖而言,把近几年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推荐给读者、推荐给社会的目的也达到了。在张丽军看来,茅盾文学奖是当代中国含金量最高的小说奖,代表文学的国家标准,那么它的作品应该呈现一种宏大的叙事,通过个体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个人的命运流淌,来呈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发展变迁。
张丽军表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既写国家、社会与时代,又写那种具体的与你我相关的微观命运和情感,既有宏大的一面,又有细致入微的生命幽微深处的呈现,特别动人。
在活动现场,张丽军向读者一一解读本届茅盾文学奖的5部获奖作品,向读者解释它们宏大的时代意义的同时,也与读者共品其中那些动人的细节。
比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张丽军认为,它通过一位老工人和他的几个孩子的命运故事,呈现了当代中国50年的变迁。张丽军尤其强调了这部作品里的爱情,如果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的是天上的彩虹般的爱情,那么梁晓声在《人世间》里写的则是人间的、世俗的、烟火气的爱情,而这实际上是更难描写的。
张丽军坦言,初读《人世间》时其实感觉不是特别好,但就像认识一个人需要长期的交往一样,在后来的阅读过程中愈加发现《人世间》的可贵之处。梁晓声已经是进入当代文学史的作家,他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这部一百多万字的作品,摒弃了花哨的语言和技术,用最真实平淡的方式去书写那些人的命运和国家的时代变迁。
“今天人们都在进行碎片化的阅读、手机阅读,但这样一部长篇小说需要读者的耐心。我特别希望能够向读者朋友们谈一谈,要用耐心去读这部大部头的作品。”张丽军说。
张丽军表示,如果说《人世间》是一部当代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杰作的话,那么徐怀中的《牵风记》就是一部革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张丽军说,我们有很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往往重点书写战争的血泪,但是徐怀中写得与众不同,他没有大篇幅地去描写战争,而是写战争的缝隙里人与人的交往,写战争缝隙里的爱情,其中既有温暖也有阴暗,既有对人性的赞颂,也有对人性的批判。
对于徐则臣《北上》的获奖,张丽军认为这标志着中国70后作家正式成为文坛主力。张丽军说,徐则臣的获奖理所当然,早在这之前,他就一直关注徐则臣的作品,对其另一部作品《耶路撒冷》赞不绝口。
谈及陈彦的《主角》时,张丽军分析了其中大量的细节,分析了“主角”在光环荣耀之外所承受的苦难和非议。张丽军认为,陈彦没有简单地写一个人多么努力刻苦成功,而是写其走向成功后又如何面对因成功而来的困扰。加之陈彦本人的秦腔从业经历,对其中秦腔文化的挖掘和呈现也相当深厚。
同样跟《主角》一样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还有李洱的《应物兄》。张丽军说,李洱是一位人文素养很高的知识分子型作家,《应物兄》也带有知识分子的气息,写知识分子对人世间的思考、写知识分子在当下社会的困境、写传统文化在今天该如何发展,意蕴深厚。
张丽军表示,本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关乎民族大义,也关乎我们日常生活,关乎我们的时代变迁,也关乎你我的人生,它们呈现出这个时代人们的内心情感变化,引领读者去共建、共鸣、共思考,而这也正是茅盾文学奖架构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来思考我们的人生,思考我们的世界,得到一种温暖的呼应。我希望我们爱好文学的朋友,能够从经典出发,从最优秀的作品出发,去理解人生,去理解这个世界。”张丽军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