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传统文化典籍大展“让古籍活起来”

2019-09-23 15:49:13 文汇报 

传统文化典籍大展“让古籍活起来”

制图:李洁

传统文化典籍大展“让古籍活起来”

展出的部分珍贵典籍。本报记者 李扬摄

传统文化典籍大展“让古籍活起来”

预展上展出的曾文正手札。 新华社记者 殷刚摄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大展”日前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二、三、四展厅正式开展。

大展汇集全国20多个省份40余家公藏单位、30余位私人藏书家的珍贵藏品330余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典籍展览中数量、规模、等级最高的一次。珍贵罕见的古籍善本,丰富新鲜的科技互动手段,为观众献上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

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饶权表示,此次展览展品数量规模之大、品种类型之多、文物价值之高,在同类展览中均属鲜见。国家图书馆将以建馆110周年为契机,通过这次展览向公众展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典籍文化和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展示社会各界在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卓越成就;展示人类文化在开放包容、交流互鉴中产生的文明硕果;展示私人藏书家为保存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作出的积极贡献。

珍稀孤罕古籍善本,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典籍精髓

亮相此次大展的展品几乎每一件都颇有来头,其中不乏镇馆之宝、拱璧之珍。北宋刻印本《景祐礼部韵略》、海内孤本宋淳熙八年(1181)刻本《扬子法言》、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元大德八年(1304)丁思敬刻本《元丰类稿》,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等等,皆为难得一见的珍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展览展出了湖南省考古研究所藏里耶秦简。里耶秦简是目前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填补了《史记》《汉书》中有关秦朝历史的大片空白,改变了战国秦汉学术史的面貌,为首次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

展览上,文津阁《四库全书》、文源阁《四库全书》、文澜阁《四库全书》及河南省图书馆藏文渊阁四库全书删余稿《明文海》等同台展出。

此外,西藏自治区色拉寺藏明永乐八年(1410)刻本《甘珠尔》,是第一部藏文刻本大藏经,为永乐皇帝所颁赐,至今保存完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乾隆石经》部分文字屡被后人磨改,有多个不同版本的拓本存世,孔子博物馆所藏《乾隆御定石经》是乾隆初拓本,嘉庆元年(1796)正月颁赐衍圣公,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正史、方志、家谱以外,展览还展出了我国古代在数学、农学、医学等科技领域的著作。其中,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是最负盛名的中国古代数学专著,在北宋年间以官方出版印刷的方式印制,是世界上最早的官方刻印的数学教科书。

展览还首次集中展出反映我国水利地貌的《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大运河舆图)、《河防一览图》(黄河舆图)及《长江名胜图》(长江舆图),其中《八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及《长江名胜图》为全图展出。

同时,展览首次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特别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普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评审、人才培养、古籍修复、影印出版、古籍数字化等成果。

大展共分四个展厅,第一展厅“国宝吉光”以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为线索,展现历朝历代在哲学、思想、科技、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几乎所有展出文献皆为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珍品,包括已出版的18部《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原本。第二展厅“百代芸香”致敬那些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典籍文化作出贡献的历代藏书家,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主导下全民共同参与古籍保护的成果。第三展厅“汲古润今”,首次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保护传承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第四展厅“交流互鉴”,除展出60余种汉文珍贵古籍、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西文善本古籍外,重点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海外珍贵古籍回归所取得的成绩。

司马光《资治通鉴》残稿现“幅纸三绝”

今年是司马光(1019年-1086年)诞辰1000年纪念,展览特地展出了《资治通鉴》残稿,这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唯一的司马光手稿,现藏于国家图书馆。

稿本宽33.8厘米,长130厘米,上面记载了晋元帝永昌元年(公元322年)的历史。不难辨认,这份残稿其实是一份大纲,每三五个字之后就出现“云云”二字,以示省略。“这份大纲由司马光亲笔书写,是一份存世孤本,它仅有29行465个字。”国图工作人员介绍。这份大纲书写所用的纸,是司马光在好友范纯仁写给自己和哥哥司马旦的信札空白处写的。至今,原信件的笔墨还可见痕迹。在残卷的卷尾,司马光还手书了一封“谢人惠物状”,即收礼后回复答谢的一种文书。一纸之间,集司马光手稿、范纯仁书札、司马光“谢人惠物状”于一体,堪称“幅纸三绝”,至为难得。也正因为“幅纸三绝”的珍贵,历代藏家盖在其上的藏印有上百枚之多,其中乾隆、嘉庆、宣统三位清代皇帝的钤印,也揭示了手卷曾入藏清代内府的收藏轨迹。

出身之贵、家族之显、传世之孤:宋代皇族谱牒双璧

展览还展出了国家博物馆藏宋代皇族谱牒双璧:《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宋代皇族谱牒分五种:玉牒、属籍、仙源类谱、宗藩庆系录和仙源积庆图。传世者仅见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两种,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二书因其出身之贵、家族之显、年代之久、传世之孤和文献价值之高,在现今存世的数以万计家谱中独占头魁,堪称谱牒双璧。

宋代皇族谱牒皆以宋太祖、太宗和魏悼王为三大本支祖。《仙源类谱》的主要内容为记录宋皇室宗族成员的宗支、婚姻、官爵迁转、功罪是非以及生卒年月,对每一位有官爵的男性宗族成员的任职经历记载详实。《宗藩庆系录》以记载宗室成员的世系传承关系为特色,同时简要地记载子孙后代的名位品秩。

北宋时期,皇族谱牒的定期修纂制度逐渐形成。皇族谱牒由宗正寺修纂,由右丞相任提举编修官。并规定,仙源类谱每十年一修纂呈进,宗藩庆系录一年一修纂呈进。宋室南渡后,因北宋时期所修皇族谱牒无存,朝廷下令重修。因此如今留存的皇族谱牒为南宋时期成书。

两书装饰典雅华贵,书衣为皇室专用的明黄色织锦,开本阔大,纸墨俱精。据介绍,两书先已残破不堪,后经国家图书馆抢救性修复,面貌为之一新。

经历代名家递藏的海内孤本:宋刻《注东坡先生诗》“焦尾本”

在主题为“百代芸香”的第二展厅,展览特别致敬那些为保护和传承我国古代典籍文化作出贡献的历代藏书家,展示他们爱书、护书、捐书的爱国精神。

其中,为历代名家所递藏、曾过火而未毁的海内孤本——宋嘉定六年(1213)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尤为珍贵。此书为施元之、顾禧所注,其宋刻原本至清代已十分罕见。近观这部书,版刻精美,字体极其俊秀,加以纸白墨黝,刊印至精。书中累累的藏书印及藏书题记,透露出它的传奇经历。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清代著名书法家、金石学家、内阁学士翁方纲在北京购得此书,在此之前,明代锡山安国、毛氏汲古阁、清初商丘宋荦、揆叙等名家递藏,实属无价珍宝。翁方纲给自己的书室取名“宝苏斋”。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九苏东坡生日,翁方纲都要邀请硕儒名彦至家中,展示此书,焚香祭拜,设宴鉴赏。

至清末湘潭袁思亮在京为官时,以万金之价购此书,一时轰动京城。不料数年后,袁宅失火,袁思亮痛惜宝书,几欲以身赴火,幸为家人拼死救出。此书过火而未毁,如有神物护持,成为清代书林的佳话。但遗憾各卷内容及题跋有所损毁,后人因此称之为“焦尾本”。

“焦尾本”中的另两卷(卷四十一、四十二)《和陶渊明诗》是民国著名藏书家陈清华的旧藏,经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斡旋,于2004年由海外回归祖国,其中一册连同陈清华其他珍贵藏书一起入藏国家图书馆。

从这部残本《注东坡先生诗》为历代文人赞赏、祭拜、递藏的经历中,不难看出后世文人对苏轼这位创作出千古名篇的伟大文学天才的无限敬仰。

国家图书馆藏另外两件海内孤本,宋绍熙三年(1192)黄唐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南宋宁宗时重刻本《荀子》也在此次大展中亮相。

展览运用了数字虚拟沙盘演示、全息视屏演示、沉浸式数字场景、微信导览等多种手段,为观众奉上一场“让古籍活起来”的精神文化盛宴。据介绍,展览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将展到年底,配合展览,国图将举办古籍修复配纸染色、古典诗词音乐会、讲座沙龙等活动。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