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宗福先、作家赵丽宏、王小鹰、叶辛、竹林,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日前相聚在上海作家协会的爱神花园,共同回忆在这个郁郁葱葱的院子里建立起的青春友谊,这样的友谊,他们保持了30多年。一样用文字描绘、记录生活的他们身上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与共和国同龄,这一代人亲身经历并见证了共和国曲折、辉煌的历程,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70年光阴逝去,初心不改。
剧作、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的文字里,无不感受到他们所感知到的时代给予的馈赠,他们也更希望用文字把这些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让后来者知道如何珍惜当下的生活。
诗歌反映时代变化
年轻时代的赵丽宏从都市到了农村,因为热爱文学、热爱阅读,在农村一边读书,一边接触当地的农民,更深入了解他们的善良、浑厚、智慧。在农村的岁月尽管艰苦、孤独,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文学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提升的。
赵丽宏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进入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学校里一边学习,一边写作,“这一代作家都用各自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风格写出了那个时代。”1979年,尚在大学二年级就读的赵丽宏写就的一首诗《春天 请在中国落户》,事隔40年一直在被大家朗诵。当年,这首诗刚写完不久,就获得了徐中玉先生和钱谷融先生的赞扬,“都说这首诗写得好,写出了我们的心情。”赵丽宏说。但,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并不是简单的对于春天的歌颂,也有着对于经历过的那个年代的反思,对于未来的深切渴望。
《疼痛》是赵丽宏最新的一本诗集,集中了他在2015年至2017年两年之内写的诗。这些诗,也是诗人对自己的人生,对这个时代的回述、反思。出版以后,诗集很快地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保加利亚文、塞尔维亚文、波斯文、罗马尼亚文,还有许多不同的语言文字正在翻译。赵丽宏认为,一本诗集的命运也就展现了我们中国当代文学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因为新中国发展,经济的崛起,我们的改革开放对文化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理想让人激情涌动
也正因为心中都有文学的追求和理想,才能让人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激情涌动。
1979年,宗福先的剧作《血,总是热的》甫一出炉,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表达了中国人民和共产党员坚定不移走向未来的决心。而当年,宗福先也是一面发着哮喘,一面坚持在基层采访劳动模范、改革的先锋。
从小就读《说岳全传》《杨家将演义》的毛时安有着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国庆50周年的大阅兵,当他看到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武器从长安街上隆隆驶过,禁不住热泪盈眶。正因为与共和国同龄,他认为最近几十年是中国文学最好的历史发展阶段。此前的各种困难、探索,曲折,每个人的内心都经历了和这个时代一样的大浪淘沙,浪卷千堆雪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文字工作者看来,就有责任记录下来,“小说家用小说的方式,诗人用诗歌的方式,剧作家用戏剧的方式,文艺评论家就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记录下来,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份财富,将来他们可以了解,从我们的时代向着他们向着未来前进的过程中,曾经有这么一段时间,有这么一些人,有这么一些想法。”
王小鹰手头正在写的一部小说有可能达到50万字,基础是已经过世的母亲留下来的记载了一个大家庭从抗战开始几十年变化的七本笔记本,事无巨细,母亲不舍得讲给来采访的人听,统统留给了女儿做创作素材用。其中就有王小鹰传奇般的出生——是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出生于一条射阳河的小船上,母亲得了产褥热,连她的生日都记得模糊不清。王小鹰用两代人的视角,以两代人对于理想的不同的追求道路,尝试着对比着写。“我们这代人和我爸爸妈妈这代人特别难写,后辈们出国,又归来,就一个开头足足写了两年。父母这一代人的期望,在我们身上都有所实现。就像我们的希望在下一代人身上也能有所实现。只要老百姓活得有信心,活得有骨气,我们国家总会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