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学园地有一批长期在基层、在家乡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他们不卑不亢,不疾不徐,将自己的精力全力投注于自己的文学花园,构成了江苏文学的中坚力量,身在泰州的庞余亮就是其中的一位。9月26日,江苏作协在南京举办了庞余亮作品研讨会。来自省内外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等多个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庞余亮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探讨。
江苏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汪兴国认为,庞余亮的文学写作是亲和的、接地气的、充满着泥土气息的,对家乡、对生活、对人的关注与热爱构成了庞余亮文学书写的永动力,基层的生活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厚的文学滋养。“这种扎根社会、扎根生活的文学定力是必需的,但在当今这个浮躁、变动不居的社会也是非常难得的,在此也要向庞余亮致以敬意。”
汪兴国表示,一直以来,江苏作协都十分重视文学的传承和文学队伍的建设,为了进一步丰富和壮大江苏的文学人才梯队,建设一支覆盖各年龄层次,涵盖各文学门类,展现各创作优势的全面发展、共同成长的“文学苏军”,江苏省作协今年起将会通过举办研讨会的形式向文坛推介一批中青年的实力派作家,希望他们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注与认可、批评与鼓励,希望他们能永葆文学创作的激情和青春活力,拥有长久的艺术生命力。庞余亮作品研讨会是江苏省作协中青年实力派作家研讨会的第一场。
他对诗歌叙述和小说叙述分的很清楚
近些年有很多诗人都华丽转身来写小说,因为诗人写的小说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觉,也因此格外引人关注。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贺绍俊说,此次研讨会他是专门来谈庞余亮的小说的,“但我知道余亮首先是写诗的,从学校开始写诗歌,进而到散文、小说、通话等等。诗人往往把诗歌的思维带到小说叙述中,叙述富有跳跃性,语言富有诗意。但是我读庞余亮的小说,特别是读他的《有的人》,感觉给我的印象不是这样。他对诗歌叙述和小说叙述分的很清楚,他知道写小说该怎么写。”
贺绍俊说,他读《有的人》的时候很感动,“非常感动,因为我觉得余亮是从内心出发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文学的情感。尤其是先读了《半个父亲在疼》后再来读《有的人》,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
在贺绍俊看来,庞余亮是用一种不及物的方式在写小说,“而小说要轰动有时候可能要用及物的方式,作者会揣摩怎样写会流行,怎样写更容易吸引读者。这样的小说也可能一开始会轰动,但是我更欣赏庞余亮这样一种写作姿态,可能一开始不会轰动,但可能生命会更加长久。”
乡音未改,他是把故乡随身携带的作家
什么是小县城大作家,什么是小县城的小,什么是大作家的大?对此次研讨会主持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汪政提出的话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平说,“我记得好像余亮有一次给他的朋友在《花城》公号写过一篇文章,第一句话就说这些年在县城写小说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80年代在县城写小说的人还是很多的,50年代出生很多作家写作起点都是从县城,有的甚至从村镇开始的,那个时候县城里的文化馆有很多写作者,或者说囤了很多文学的存量,80年代文学有一个集中爆发的过程,跟他的文学存量是有很重要的关系。”
何平认为,庞余亮首先是一个散文家,“这个散文并不是一个文体意义上的散文,我认为是一个他作为一个写作者身份意义上的散文家。”何平说庞余亮与他都有共同的背景。“余亮跟我一样,我们讲话都是有乡言的,我们是把故乡随身携带这样一些人。”何平表示,从这个散文角度再看庞余亮的小说创作,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庞余亮是以诗意语言,直面生活的烦俗乃至残酷。”
骨子里虽倔强,但他懂得内心坚守童真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祁智说,庞余亮是一个懂得向生活索取材料的人,“他的作品很好看,他有很多生活的素材,比如像儿童文学。他是懂得内心坚守童真的一个人,这个无论是与大人接触,还是与孩子接触,都能够真实真切流露出来,非常了不起。他是一个懂得在语言上保持敏锐的人,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散文,都非常敏锐。”
同时,祁智还评价说,庞余亮是一个懂得在细节上呈现技巧的人,也是在骨子里面倔强的人。“看起来是很卑怯,甚至拿我做比方,说我如果做和尚就是一个高僧可以弄到饭吃,他说他不行,他充其量是一个苦行僧。他的生活起点是兴化乡下的学校,但是他一步一步默默耕耘,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正是因为如此,他是懂得用作品报恩这个世界的人。他的《半个父亲在疼》出版之后,我转发了微信,并说了一段话。我说其实哪里来的半个父亲,不是一个,就是没有,那半个是余亮兄在疼,做儿子只能疼半个,剩下半个还要余生。”
人生也许漫长,多写一些题材也很有趣
为什么写这么多题材,庞余亮感慨回答,“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在文学转场。人生也许很漫长,也许很无聊,多写一些题材也是很有趣的。我想到1983年高考时的作文,是先看图写一片说明文然后再说一个议论文,什么图呢?一个男人在挖井,挖了几个坑,但没有挖到井水,我就是那个挖坑的人,挖了很多坑没有挖到井水。但是由于今天在座的专家们给予我力量,我想总有一天能挖到井水,报答关心我,爱护我的人。”
庞余亮是一个有强烈疼痛感的作家。谈起自己的名字,庞余亮自我分析说:“我这个名字是三个最聪明的人组成,庞统、周瑜、诸葛亮。但事实上是错的,因为中间的余是多余的,不是周瑜的瑜,因为我在家里真的是多余的孩子,父亲48岁生的我。我为什么写父子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一个农民48岁生孩子,我没有经过父亲青春时代,接触是父亲的老年时代,因为农民容易老,所以今天作协不是给了我余量,是给了我一道高光。”
以里下河文学品牌,培养青年作家
从1986年发表诗歌处女作开始,庞余亮始终扎根在泰州,在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中,细致入微地体察着周围的人和事、情与理,以一种沉稳扎实、坚毅执着的精神品格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饱含深情挚爱的作品。他在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等各个文学体裁上都创作颇丰,著有长篇小说《薄荷》《丑孩》《有的人》,小说集《顽童驯师记》,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神童左右左》,散文集《半个父亲在疼》等。而且获得了柔刚诗歌奖、紫金山文学奖、孙犁散文奖、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等诸多的文学奖项。
在创作之余,庞余亮与泰州作协一起积极推动成立了兴化毕飞宇工作室,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小说沙龙、广场书屋、研讨会、讲座等活动,大大提升了兴化及整个泰州地区的文学氛围。不遗余力地扶持青年作家的成长,通过里下河文学流派品牌带动青年作家培养,积极推荐青年作家参加写作营、导师制,与《雨花》杂志共同举办青年作家改稿会等,为青年作家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