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作协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的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学期刊,《民族文学》自1981年创刊以来,始终以繁荣少数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办刊宗旨。目前拥有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6个文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以来,《民族文学》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取得了喜人成绩,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2015年相继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2017年度全国130种重点期刊的编校质量抽查中,《民族文学》汉文版编校质量为并列第2名并居于被抽查的文学期刊之首。
《民族文学》坚持团结和凝聚广大少数民族作家,求真务实,出精品、出人才,推出了益希单增、阿尔泰、阿云嘎、郭雪波、叶梅、关仁山、冯艺、黄佩华、凡一平、陈川、石舒清、李进祥、次仁罗布、阿拉提·阿斯木、金仁顺、王华、肖勤、马金莲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新作力作。通过出版专号、专辑、专栏、增刊等形式,推出一大批以反映时代变革与人民心声为主、其他题材兼顾的优秀作品。通过“大学生诗页”“本刊新人”等栏目,以及举办“80后”“90后”作家对话会等活动,大力培养有创作潜质的青年新秀。7年来,汉文版发表的作品共有20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散文选刊》等报刊转载或入选各种年选,如马金莲的《长河》、孙春平的《耳顺之年》、王华的《在路上》等。2019年,《民族文学》汉文版再次扩版,并进入刊发长篇作品的期刊行列。现已刊发关仁山和杨健棣的《戳脚》、李进祥的《亚尔玛尼》、谷运龙的《几世花红》、光盘的《失散》4部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备受好评。
《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精心翻译出版老舍、汪曾祺、铁凝、王蒙、玛拉沁夫、吉狄马加等500多位国内外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成为国内外文学精品荟萃的家园,为少数民族母语作家打开了一个学习与借鉴的窗口,让少数民族母语读者及时了解到当前中国文学的最新状况,共享当代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刊物还加强与母语作家的联系,积极推介少数民族母语作家的原创精品力作和地方刊物发表的佳作,推动了母语原创文学的繁荣发展,在母语作家和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民族文学》积极关注新时代现实生活,聚焦脱贫攻坚战,推出了向本贵的《花垭人家》、第代着冬的《凿壁记》、吕翼的《马腹村的事》等一批贫困地区扶贫脱贫题材的小说力作。大力扶持基层作者的创作,如在东莞以打工为生的阿微木依萝和农民工作家侯志锋、“卡车司机”敏洮舟、“三轮车夫”阿麦、“拇指作家”马慧娟、“牧羊诗人”王学军等。关心培养残疾作家创作,如盲人诗人姜庆乙等。获得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荣誉称号的残疾青年李伶伶的中篇小说处女作《春节》在2019年第5期头条刊发,真切表现了东北满族女性坚韧善良的美好品质。
《民族文学》杂志社组织作家深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广东中山、辽宁老工业基地、四川汶川等地,让作家亲临各行各业生产生活一线,推出一批反映祖国发展繁荣的优秀作品,讲述多彩的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杂志社每年举办汉、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6个文版和彝文、壮文作家培训班,提升作家和翻译家的文学素养,培养了一大批文学创作与翻译新人。杂志社还通过创建创作基地及基层创意写作与大众阅读中心、进入农家书屋等形式,走进广大农村、牧区、社区、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广大少数民族读者提供了精美的精神食粮。藏文版发行至藏族地区3750多座寺院,维吾尔文版和哈萨克文版刊发了一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作品,为维护稳定、促进发展营造了舆论环境。
《民族文学》杂志社充分利用蒙古族、哈萨克族和朝鲜族是跨境民族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学交流,使中国各民族优秀作家的作品走出国门,被世界范围内更多的读者阅读欣赏,开辟了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新途径,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蒙古文版、哈萨克文版分别发行到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朝鲜文版发行到韩国,译载的多篇作品收入韩国出版的《亚洲小说选》。三个文版还分别推出蒙古国、哈萨克斯坦、韩国作家作品专辑,拓展了国内母语读者的阅读视野。2014年,由中国作协和蒙古国作协合编、《民族文学》具体承担编辑翻译工作的《中蒙文学作品选集》出版。选集荟萃了中蒙两国各29位作家的佳作,是两国人民友谊和文学交流的新见证,也是向中蒙建交65周年和中蒙友好交流年的献礼。 (民 文)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