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折射出写作者在面对复杂现实的历史观念和艺术处理能力

2019-10-13 15:42:39 文学报 

俯瞰四川大凉山,有一个小小的悬崖村曾一度让凉山成为世界的新闻焦点,那是一张孩子上学靠藤梯攀登上下落差800米悬崖回家的照片,因为特殊的历史地理和巨大的现实反差引起世界注意。但一张照片的特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真实现实,几年后,彝族作家阿克鸠射的非虚构作品《悬崖村》完整回应了外界的好奇心乃至争议。在那部作品里,阿克鸠射将非虚构技巧与民族志写作结合起来,追溯了悬崖村背后的历史民俗,讲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从“藤梯”到“钢梯”的变化,以及互联网接入乡村之后对当地教育资源的改善。这些变化在阿克鸠射看来就像一滴水映射出阳光一样,成为凉山一步跨千年的民族史的重要注释。“作为21世纪的彝族作家,我们更应该深入了解生活,提高文学作品的人民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真实反映我们生活的伟大时代。”在近日由四川省作协、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和凉山州文联承办的2019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暨“文学扶贫看凉山”活动上,阿克鸠射如此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

已经举办了14届的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今年的主要议题不仅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在于回顾与展望新中国70年来的文学历程。近几个月来,在全国各地举办的回顾文学70年相关议题活动上,已然打开了许多视野和入口,比如当代文学作品整体品质的提升,与世界文学的互动对话,传统文艺理论重新被重视,非虚构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新形态等等,而此次位于凉山州西昌市举办的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则打开了文学70年的另一个观察角度,站在凉山这样一个现实场域,当代作家如何感受时代现实,如何发现乡村的新活力,又如何看到并尊重人民大众真实的文化需求,这些话题在来自全国高校的与会学者讨论中得到了呼应。

外界许多人对凉山的了解其实来自于众多以凉山为对象的非虚构作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能力一度引起大范围关注,其中一些作品显然只是聚焦了凉山历史和现实的部分负面印象,折射出写作者在面对复杂现实的历史观念和艺术处理能力。正如凉山州宣传部长曾令举在现场所介绍的,凉山既是全国重点脱贫攻坚的地区之一,有其历史原因造成的封闭性与落后性,但它也有因为政策而“一步跨千年”的巨大变化,甚至外界还忽略了它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这样的航天工程,也拥有世界上最深的暗物质实验室。这样一个复杂乃至与外界印象有巨大反差的地方,自然对写作者意味着较大的难度。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福民提到了包括凉山在内的乡村书写问题,他回忆说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看到了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高晓声《陈奂生上城》等作品的出现,结束了过去书写农业合作化的传统,几乎认为那是乡村书写的终极文本了,但四十年过去,大家看到了乡村更为巨大的变化,对农民命运的思考也不断加深,新的乡村叙事代表作依然在涌现,由此他认为,不妨用齐白石“衰年变法”的概念来看当代文学,以变法的眼光来挑战固有的成见和偏见,“我们许多人说现在乡村书写遇到了瓶颈,甚至认为可以完全转移到城市了,其实并不是如此,乡村依然有许多可能性存在。四川就有一批作家坚持思考土地关系与农民命运问题。”

的确,波澜壮阔的新中国70年为当代文学持续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景观,对过往乡村经验应持有更客观和历史化的分析,并不能简单下定论,比如“合作化”这个概念在不同时代就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甚至用于指向未来全新生产关系和更高生产力。北师大张清华教授延伸到文学史观角度也认为,过去学术界习惯以进步论方式来描述“当代文学”,以新的否定旧的,像先锋文学、新生代等等概念都有这层含义,现在则逐渐有了一个全面理性的融合发展的学术评价趋势,他也提醒学术界依然需要捋清前30年和后40年的文学逻辑关系,这是视文学70年为一个共同体的重要前提。

这种全面理性的文学评价在与会者那里得到了不同面向的反响,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从文学“走出去”角度提到莫言、余华、苏童等作家的国际声誉提升了当代文学的自信,文学海外传播数量也逐渐增长,但同时也存在被选择的文本质量良莠不齐、学术出版太多商业出版偏少的现象。《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注意到,70年来文艺理论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古今中外的理论都有所融合。《文艺报》副总编辑胡军也认为,检视70年来文学成就,越靠近今天文学的普遍质量特别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质量是越来越好的。浙江作协主席艾伟从文学成就方面也肯定了今天的写作整体超过了以往,但经历了上世纪末市场化写作的他也坦诚如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弱于过往。

对文学70年的未来展望,文学的社会影响力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它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时代变化,其内在还是与大众文化心理和需求紧密关联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便指出,如今新的文艺创作形式层出不穷,许多人甚至因为人工智能介入文学写作和艺术创作的现象而恐慌,在他看来,如何认识文艺传播形式变化的新规律,承认文艺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尊重市场变化与大众文化需求,扭转过去文化启蒙心态,向提升大众文化素养转变,是当下文艺创作者和评论者应直面的现实。

把握现实、深入理解大众文化需求如今是许多文艺创作者正在思考与践行的方向,虽然暨南大学贺仲明教授在现场感慨一部分作家并没有摆正自己深扎基层的心态,过于追求名利问题,忽视了到处是素材的现实,但作家东西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他眼中写作就是从关心现实出发的,深厚复杂的现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对于今天的作家如何写好故事他还提供了一个跨文本阅读的经验,从一个非洲妇产科医生忏悔自己一生调包许多孩子给无数家庭造成伤痛的新闻,到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如父如子》再至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王子与乞丐》,这些同题文本将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勾连了起来,由此他鼓励同行应多思考写作的内在动力,多观察现实,而不是被与文学无关的外部因素所左右。

这个话题在现场一些凉山本地的汉族作家和彝族作家那里同样获得了共鸣,多年来,他们致力于深入大凉山历史与现实,向外界传递真实的凉山故事。凉山州文联党组书记龙德华认为,今天的凉山文学特别需要非虚构写作和影视文学两种形式来向大众呈现丰富的凉山现实,但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正如《人民文学》编辑赵依所言,她收到众多的乡村题材的非虚构作品来稿,过于同质化,文学性不足,《当代文坛》编辑刘小波对这一问题认为,还在于需要提高加强少数民族文学本身的理论建构。

新中国70年,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和理论成果忠实地记录了国家和民族成长发展的历史足迹,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都把当代文学作品和理论研究成果视为承载民族文化、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更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人民生活现实的种种变化也在期待着文艺创作者们以更积极真诚的心态与之呼应、互动。本届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由《当代文坛》主编杨青主持,中国人大书报资料中心主任武宝瑞以及四川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张颖出席并致辞,作家舒婷,评论家向宝云、张学昕、李国平、陈仲义、王晖、赵雷等也与会发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