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蒿融合了我身边许多人的特征,所以会比较真实,读者会有亲切感。”近日,作家赵德发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此解释新作女主角的形象。
在国内文学界,赵德发也常被朋友戏称“草根逆袭”:幼年家境贫寒,30岁前没有任何正式文凭,靠不断读书、写作,终于实现理想,成为一名作家。
阅读,写作的“文化后盾”
1955年,赵德发出生在山东一个农村家庭。
他曾很想去县一中读书,但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在邻村读了四个月初中就主动辍学。后来又想投身音乐艺术,但天赋不够,考了两次均告失败。
人生的转折在赵德发23岁时出现了。那一年,已经当了八年民办教师的他考上了公办教师。赵德发把这归功于自己平时大量的阅读,“当时有一道考题要求写出鲁迅三本著作的名字。我比不少人多读了一本《故事新编》,拿到了满分”。
考上公办教师后,他有更多机会接触文学著作。他说,有一天自己读到一本文学杂志,被深深吸引了,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想当作家。
赵德发开始了自己的努力。他先后在公社、县委工作,却一直从事业余创作,33岁时考进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创作。在此期间,他写出了短篇小说《通腿儿》,在《山东文学》发表,被《小说月报》转载,引起较大反响。
迄今为止,赵德发已发表、出版各类文学作品700万字,著有长篇小说“农民三部曲”等,先后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
“如果说我在写作上有了一点成绩,那肯定与阅读有关。每写一部长篇小说,我都会有意识的围绕主题读大量的书,没有的就去买、借,做大量笔记。”赵德发常常调侃自己“30岁前没有正式文凭”,“阅读是我写作的‘文化后盾’”。
《经山海》里的时代与人物
生于农村,年轻时就在公社、县委工作……这些经历令赵德发始终关注农村,也时常体现在作品中。比如最近完成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而在这部小说塑造的种种人物里,吴小蒿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一个。
她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却嫁了一个不学无术的丈夫。两人三观不合,丈夫不能理解她的想法。吴小蒿冲破阻力,来到一个相对艰苦的海边乡镇,投身理想中的事业。
多年来在乡镇工作的经历,让赵德发见识过许多性格要强、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女干部,她们都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他说,有些工作能力很强却婚姻不幸的女干部,自己也认识几个。最后,把她们的形象糅合到一起,就成了吴小蒿。
为了塑造好这个人物,赵德发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感情,“写人物,应该真实,让它在心中活起来,才会让读者有贴近感”。
这个形象颇为成功,小说发表后,总有读者跑来跟赵德发说,吴小蒿就好像他们身边的某个人。赵德发说,在吴小蒿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期待,“个体生命与文化和历史联系起来,就有了份量”。
“写作是生命价值的体现”
在创作中,赵德发常常会有写得入迷的时候。
“2011年我看到一则消息:国际地层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人类世’概念,商量是否要命名地质新纪元,以取代全新世。”赵德发说,“这个概念一下子戳痛了我的神经”。
从此,他有意识的读了许多地质历史学、人类学著作,经常思考这个主题。2013年春天,他去济南开会,路上看到“岱崮地貌”,突然浮想联翩,取出随身带的几张纸,一路走一路记,一直记到泰山脚下。
“看着那座阅尽人间沧桑的山峰,我灵感迸发,写出了散文《突如其来“人类世”》。又用两年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人类世》。这部作品后来获得山东省第四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赵德发说。
因为创作,赵德发从二十年前开始,就过上了一种颇为刻板的生活:每天凌晨五点起床,喝一杯咖啡投入写作,写到八点收工。上午处理杂务,下午再写一会儿。
“现在年纪大了,下午一般用于改稿子,看资料,为第二天的写作做准备。时间久了,形成了生物钟。”但赵德发并不觉得如何枯燥,“对我个人说,文学就是我生命的存在形式,是我生命价值的体现”。
他始终庆幸与文学结缘,“文学人生,让我日子充实、精神富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