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日前颁发。“茅奖”30多年来,40余部获奖作品的背后是无数文学工作者俯首大地、以笔为犁的坚持。山西“山药蛋派”、东北铁西青年作家群、深圳全民写作热……如今,文学写作正迎来蓬勃的新生力量。
总有人在回望历史,总有人在记录当下。文学就这样生长着,以它的光芒、温度,构筑起一片供人们精神徜徉的星空。今起,本版推出“解码·创作之源”,进入一片土地的文学时间,阅读一方水土的人文故事。
——编 者
贾家庄,一个普通的村子,它所在的山西省汾阳市,地处吕梁山脚的平川地带,下了高速即到,似乎少了几分“远上寒山”的意境。但它又是个有着特殊气质的村子,许多名人名篇就是从这里“长”出来的。
孕育——
小村庄的文学情结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这首传唱半个多世纪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出自著名作词人乔羽之手。上世纪50年代,他受老友马烽的邀请来到了贾家庄,为这首歌创作歌词,当时马烽正在这里拍摄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
马烽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当年山药蛋派“五战友”——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扎根在此,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除了与西戎合作创作的《吕梁英雄传》,马烽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小说《我的第一个上级》《刘胡兰传》等。1963年,作家谌容来到这里,与乡亲们朝夕相处一年多,后来以这段生活经历完成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提起马烽,村子里的老老少少都熟悉,亲切地称他老马。村民们回忆说,“老马是个热闹人,走到哪里就把笑声带到哪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主人公高占武,原型是贾家庄村民武士雄。今年90岁的武士雄说起老马,许多往事历历在目:“他哪像个作家啊,就跟普普通通的农民一样,抬腿就往炕上坐,手指一拧卷上旱烟就抽,我们吃啥他吃啥。”他和老伴儿当年结婚,还是老马撮合成的。
贾家庄的村子里,有一座二进老宅院,门口的匾额上刻着“马烽纪念馆”,这是当地人为相伴了50多年的“老马”自发筹建的。纪念馆收藏着《寻找失落的珍珠》的手稿,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痕迹,倾注了马烽对文学的追求。他的文学作品写出了乡亲们真实的喜怒哀乐,他自己也被山西省授予“人民作家”的称号。
聚集——
作家入住进行创作
贾家庄村支书邢万里说:“建设作家村是贾家庄人的心愿,为的是报答作家们给这块土地带来的精神滋养;也是为了传承,表达我们对那些在汾阳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真情感念。”据介绍,作家村里每一幢造型独特的“别墅”,都开放申请,有需求的学者、作家,可以长期入住进行创作。
作家村还有一个名字叫文澜苑,漫步其间,很难想象,这村子里竟有一处如江南园林般精巧秀丽的布局——庭楼、假山、池塘和绿植,为文澜苑注入了别样的雅致。三眼窑洞、篱笆小院构成的“徽因水坊”,青砖拱门的“正清金屋”,展示着林徽因、费正清等曾经到访的文化名人。
今年5月8日,诗人欧阳江河第一个入住贾家庄作家村。“作为一个作家,在作家村住过之后,我就在精神、文化身份上,成为贾家庄村民。”欧阳江河说,在这里,他能感觉到那些历史文化名人穿越时空和自己遥相呼应。
不同于以往在城市中举办文学活动,首届吕梁文学季选在了贾家庄,莫言、余华等作家齐聚于此,主题为“以优秀的城市文化反哺乡村”。不仅如此,此次文学季还有跨界性质,文学、根据文学作品改编或作家执笔编剧的电影,都在这里呈现。参与活动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认为:“未来的文学概念和文学活动会越来越具有综合性,在跨界的基础上有更广泛的辐射,这是一种大趋势。”
“小地方的信息是集中的,大家来这儿聚精会神关注这一点,会爆发出更大的能量。”从小生活在此的导演贾樟柯,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情感,他的第一部影视作品就在汾阳拍摄。同时,他也是一名文学创作者,“唯独文字和文学才是我们看家的本领,阅读使我们不至于愚笨,写作使我们不至于沉默。”
贾樟柯正在创作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聚焦村庄的文学发展。通过文学季的推动,他想让优质的文化资源流动起来,缩小文化的城乡差别。
“乡村一直在发展变化,所以乡村文学也应该发展变化,以适应新的形势和诉求。创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对城市文化的借鉴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乡村文学、文化与城市文学、文化这对概念应互为借鉴、彼此滋养。”杨庆祥说。
辐射——
村里办起征文大赛
村子西北角的文化创意园区,改建自上世纪的水泥厂。水泥业曾经是贾家庄的支柱产业,如今,厂房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为创意园区里的工业符号。高耸的炉里不再冒烟,但新建的种子影院、新浪潮书店给这里注入了新的文学基因。
店员介绍说,书店所售书籍主打乡村文学。国庆期间,一旁的车间里,举办了“我和我的祖国”手机摄影优秀作品展示。不久前,这里还举办过电影短片交流周。
这样的文化氛围,正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贾家庄及周边乡镇的人带来改变。去年,贾家庄集体编写了一本散文集《村魂》,用村主任范玖生的话说是“讲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本书由“凡人善举”等篇章组成,其中许多文章出自村民之手。
对于此书,长期关注贾家庄发展的作家张敬民这样写道:“尽管村民们的写作水平有限,文笔参差不齐,但所讲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叙述的情节都是感人的,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体现了精神的力量。”他说,在贾家庄,每年都要开展征文大赛,收回的稿件常常多达一千五六百篇。
文学给这个村子带来了什么改变?贾樟柯说:“北京那么多文学活动,能给胡同里的某个年轻人带来什么,也许说不清楚,但有可能在哪天,他就变成作家了。现在,通过这样的方式,贾家庄的孩子敢想了,觉得文学这东西离自己不远了。”
杨庆祥认为,目前看不出来文学对当地有太大的影响,但“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没有什么速成法。吕梁文学季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有其得天独厚的前提条件。”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