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他做记者不开心,转行卖旧书,开出成都超个性旧书店

2019-11-06 15:02:58 华夏早报 

导读: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是不容易改变的。对于王忠明来说,爱书也是不可改变的。从小时候开始就有的爱好和梦想,让他开书店中一直抱有着热情。

"从清版线装书,书信手札 ,到民国课本,店里应有尽有。拥有五万册藏书的他说“财富”是你的学识,“阅读”是一剂良药。做书店不止为了当下,还应思及后人。在媒体闯荡十余年的王忠明说,我只是个平凡人,不想再兼济天下,只是独善其身想要将“书”变成一种历史记录,变成生名历程。"

五万册旧书,藏书家有心事

董桥在散文中谈过藏书家的心事,大谈爱书之情。这份痴情是对文字和内容的热爱。在成都也有一个藏书家,不仅爱文字中的风韵,还有时光在书页上的流泻。他叫王忠明,不仅爱书,还爱旧书古籍。

其实,成都人对古玩字画的热情并不比老北京人少。高升桥的罗马假日广场,西边的送仙桥,北门的文殊坊,东边的玛塞城,就如同北京的琉璃厂和潘家园。除瓷器文玩之外,古籍要算另一类收藏,不仅仅需要鉴赏力,还得有足够的文化底蕴。

在成都的旧书市场不少,几条老街道永远是挑“尖货”的好去处,王忠明也经常光顾。在这些老街道中,从武侯祠到高升桥的这段路,曾是古川藏线的起点。经过时代变迁,柏油铺过水泥地,武侯祠大街也在30年前建成。如今周围的居民楼已经老旧。王忠明的书斋就在武侯祠大街262号院的东南边的那一栋楼的四层,那儿藏着五万册的旧书。

“我最早是从网店开始做的,现在独立书店和网店并行。” 王忠明坐在茶案前,泡着一杯普洱,身后是那一整墙的书。如今的收益,网店和实体店的比例大致相似,再加上书店茶饮的贴补。现在的他也是衣食无忧,吃穿不愁。有的时候会遇上大主顾,一次性买下七八千的书,他没有了前几年的焦虑。所以王忠明认为,在低头看饭碗之后,人也得抬头看看远方。

对王忠明而言,旧书古籍要分两类。淘回来的书有些有收藏价值,但是有些就只为支撑书店的运营。这些书,王忠明会放在自己的网店上。那些极有收藏价值的书,他会写好一大段鉴赏语和古籍的来龙去脉,也放在网店上。其实这两样书卖的都是它的“量”,第一类是“数量”,可第二类是“质量”。

如今的“聚知斋”有着一众读者,还有很多人慕名而来,王忠明靠着网店和实体店并行的经营模式将书店做得越来越好。但是他的心里,却依旧装着心事。

这第一件事,是以藏书家身份犯愁的。王忠明自幼爱书,从十多年前开始藏书,但是这收藏的路还很长。像是很多大部头的古籍老书还没有收入囊中,这对藏书家来说是件憾事。

第二件是以店主的身份考虑。聚知斋除了古籍旧书,还有很多的地方志、笔记本以及信件。这些收藏的年代不算久远,也就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有些二手书再老也不过是50年代的东西。王忠明很看好自己收藏,也期待有人欣赏。

王忠明说,做收藏要有点历史的眼光,透过私人的信件和笔记,看到那个时代人的思想。这也就能窥探出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状态了。从平凡的人物看历史,才更加真实。我们能够深切体会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这些喜怒哀乐就藏在这些笔记之中。

第三件是读书人的愁事。王忠明说现代是知识碎片化极其严重的时代。即使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上可以阅读,但始终没有读纸质书的体验。当我们捧起一本书,就有一种仪式感,就没有那种拿着手机消遣的感觉了。

作为读书人,做不到兼济天下,也要独善其身。王忠明希望自己读书的习惯能够影响到身边的人。希望自己能够将知识和财富带给身边的人。对于他而言,知识就是终身的财富,不会随肉身的消逝而破产。而阅读,就是一剂良药,王忠明深知这一点。

十年新闻路,媒体人也迷茫

“我2011年就开始经营旧书,那时我就有一万册收藏”,王忠明说,“那个时候还没有转行,还在做记者。”

王忠明是绵阳人,喜欢文字的他在大学选择了新闻专业。继80年代的文艺风潮之后,很多诗人作家转向了媒体行业,一时掀起了报纸、评论的风潮。90年代成为了中国媒体的火热时代。就此时机,王忠明走进了传媒行业,进入了绵阳日报社。

当时的王忠明有一腔热血和新闻理想。将自己放在社会舆论向导的位置上,希望将真相报道出来。这样的性格是不容易改变的,从业的十多年来,王忠明也因为这样的性格得罪过很多人。但是,他丝毫没有动摇,这是原则的问题。

在绵阳日报之后,他一路辗转成都供职商务早报,后来又到了深圳。在一家报社从实习记者做到主任。在此期间,他追寻着自己的新闻梦,脚步匆匆。但是,正是这样的一腔热血和不停辗转战场,他依旧觉得迷茫。

“我是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王忠明在绵阳的时候报道过很多事件。但很多时候也有力不从心的地方,现实一次次给他热烈的新闻梦泼冷水。王忠明开始困惑了,自己所坚持的新闻事业到底要怎么做下去呢?

在精神的压力之外,还有很多现实的压力。王忠明交到报社的稿子被删掉,就意味着他没有稿费,意味着采访和写作都是竹篮打水了。有的时候,王忠明就在想为什么自己现在如此努力,但生活依旧拮据。在他开始对比的时候,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很多的困惑一下子压得他喘不过气。

对金钱的追逐就像是围着运动场跑圈圈。一旦开始,就找不到一个终点。王忠明说,有的人在追求的路上越走越极端,从生活的吃穿住行到小孩读书,都是在追求金钱。

就在这样的时候,王忠明决定放空自己开始读书。

在这个时期,王忠明读了很多书,有莫言的《丰乳肥臀》,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他说,“我很喜欢读这些书。”在这些作家笔下,书写的是几代人的折磨和痛苦。在那个时候,作家喜欢表现肉体的痛苦和灾难,例如饥荒、疾病。当阅读这些反观当下,王忠明意识到如今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之前的艰辛。但是自己现在有时觉得比以前还要痛苦。这无非就是自己被物质攀比的链条绑架了的缘故。

从迷茫中走出需要一个过程。意识到追名逐利和渴望财富的道路只会让人身心俱疲。他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开始读大量的古典诗歌。王忠明说这些美好的东西不仅仅可以娱情,而且能让他窥探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鲍照曾说“自古圣贤皆寂寥”,王忠明不想做圣人,但是在生活中不仅仅只有那五斗米,还应当有点情怀和梦想。

在这个时候王忠明读了一本书,到现在他都很喜欢这本书,经常放在案前反复品读,这本书是《瓦尔登湖》。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书中是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内心的宁静。这些散文很吸引王忠明,梭罗过的那些躬耕田园,阅读写作的日子让他向往不已。

在之后的工作中,他的心态变得平和安静,在工作和写稿之余他会不断阅读,并且收集旧书。一直到2011年,他的私人藏书有一万册,他决定开一家网店,不仅仅是买书,也是会友。

传媒行业在经历如日中天的发展之后,开始走着下坡路。他认为这就是自己离开这个行业,开书店的时候了。

他说,“我找到了自己的瓦尔登湖”。

不改少年梦,从热情到研究

王忠明一直热爱文学,在读书期间参加了浅丘文学社。大学毕业之后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一起开一家书店。并且以书店为根据地,继续文学青年的热血和梦想。要一起开书店的时候,王忠明没有出钱,而是出书。书店里的书几乎都是王忠明自己的收藏。

少年时期的王忠明就已经很喜欢读书了。他说“当时家里穷,没有那么多书看。我当时就想有一家自己的书店。”小时候的他,拿到书简直如获至宝。经常存钱自己买书。渐渐的,他的书就越来越多。一开始是放在床头,然后放在桌子上。最后他自己找来圆形小木棍,钉在墙上,然后搭上木板自己做了简易的书架。

“我小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当时语文成绩也很好”。王忠明回想起自己小时候,觉得如今会开一家书店也是必然。从初中时期开始买书,藏书一直坚持到自己上高中时期就成为村子中藏书最多的人。

对一件事物的热爱是不容易改变的。对于王忠明来说,爱书也是不可改变的。从小时候开始就有的爱好和梦想,让他开书店中一直抱有着热情。

但是,在开始经营书店之后,王忠明意识到开书店不能只有“热情”。在刚开始营业的一两年中,王忠明也曾陷入过焦虑之中。销量不好也影响自己的生活。但是,在面对这件事情上,王忠明认为“坚守”也是一种收藏。

热情就是藏品入手后本来的样子,因热爱而生的坚守就是它收藏后的升值。做收藏是这个道理,做书店也是一样。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王忠明坚信书店是永远不会消失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热爱,让王忠明坚守自己书店,即使省吃俭用也要将它维持下去。也正是因为热爱,让王忠明看了很多管理学的书,学习如何去运营一家书店。如今的他将网店和实体店结合。正是他剖析了自己的客户群才做出的决策。

王忠明在成都的店铺中收藏了五万册书,在书店楼下的仓库中也有一部分藏书,在绵阳老家有一万多册书,现在他的私人藏书已经有近七万册。

随着书籍的增多,店铺的生意也逐渐好转。最开始的坚守,让这间书店再次升值。如今熬过了艰难时期,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坚守。王忠明说,“我还要研究这些书”。

在收藏界,“研究”的方向很多。对古籍的研究无非就是出处和历史考据。但是王忠明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而是将这些收藏的来龙去脉写成故事。首次考量书的年代和时代背景,然后写它的转折经历,最后是如何到自己手中的。他以历史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藏品。古书是一种记录,自己淘书的经历也是一种记录。

将自己的书店做到这样的境界是很难得的。成都很多古籍书商,赚很多倒卖禁书的钱。他们多数图小利,在某本书爆红的时候,将它高价出售。王忠明说,这也不能怪这些书商,生活的现实谁也不能小觑。因为如今的书籍行业不再像上个世纪,当时成都书店非常多。做二手书生意非常好做。当时的成都人文书店生意非常好,但是后来去做教辅。曾经的春熙路第一家店铺就是书店,青羊宫、火车北站也有很多小书摊。成都就像是一个大图书馆,文化氛围非常好。

但如今,书店已经是夕阳行业。不能不在热忱和坚守中看清现实,书店也需要转型,有的选择了现代的文化和文创的介入。但是王忠明想到了其他的方向。

修浅丘书院,总要留点什么

李调元,是清代戏曲家。此人是一代奇才,四岁读四书五经,在青年时期就文灌四海,十九岁附和兵部尚书的春蚕诗有“不梭非弹却成圆”更是引得洛阳纸贵。之后便及第状元,从蜀中才子跻身翰林书院。之后编著《函海》,这一部书的体例非常庞杂。有名人志士传记,也有才子佳人文集,总共有三十集,收录了一百五十种书。

王忠明就是出生在李调元故里。

如今做书店的他,也希望能回到家乡修一座书院。就用当年文学社的名字——浅丘。他希望能在那里收藏十万册古籍,供人们阅读。

“读书是一种氛围,也是一种传承。”王忠明之前是媒体人,看惯了追名逐利的生活。他说,“你看那些古代的地主地主乡绅,他们的宅院再大,一代之后必定也衰落了。但是那些书院和藏书呢?永远不会。”

王忠明在自己心中计算着一道数学题,他计算自己的财富。他认为,金银钱财这是一辈子的事情,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但是属于自己的知识才是真正的财富,而且源源不断。这样计算的话,王忠明也是富翁了。

当他说起想要修书院的时候,并不想预谋一件大事那样激动,反而内心平静。他说,古人常说“三立”,他到了这个年纪写了文章,还想留点更多的东西。

但是他做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修书院藏书,是件使命之中,职责之内的事情。如今的成都聚知斋已经很有名气。很多诗人、作家去那里喝茶聊天,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张勤涛亲自为聚知斋题字,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教授称赞聚知斋“催人读书,净化身心”……

阅读是一种坚守,更应该是一种传承,聚知斋是当代文化的守望地。

阅读是一剂良药,是聚知斋老板亲自开的药方,也是当代文化的守望。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