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真正表达了中国人的想象、智慧、精神和情怀

2019-11-17 15:24:51 山西晚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激昂高亢的《保卫黄河》和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对唱。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胸怀天下的《南风歌》与超迈古今的《离骚》对诵。

歌声,把我们带到了黄河和长江之畔;吟唱,把我们带到了晋鄂两地遥远的古代。

11月9日至14日,为纪念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以文学的名义,晋鄂两省代表作家相聚太原,“黄河”对话“长江”的大幕拉开:“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

“黄河”为何呼叫“长江” 朋友小聚擦碰出来思想火花

碧云天,黄叶地,秋冬之交,昨儿挥挥细雨,今儿艳阳高照。载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山西在这个极好的时节,迎来了一场文学盛宴的高光时刻。南方省份的作家代表来并与我省作家共同探讨黄河、长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联系。

十几天前,《黄河》推送官方微信公号“长江长江,我是黄河”的诗:

江与河,亿万斯年守望。

波澜壮阔。万马奔腾。

亘古而来,你有你的离骚佳话。

我有我的南风壮歌。

惺惺相惜,盛世携手,谈今朝,话未来。

国运昌隆,文运兴盛。

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

共铸晋鄂文学辉煌!

很快,《长江文艺》做出呼应,在官方微信公号推送“黄河黄河,我是长江”的诗:

长江应答黄河:

高山流水间黄鹤白云飞来

今天,我们将琴台携带到鹳雀楼上

弹拨江河波涛之弦

长江应答黄河 文学觅访理想

壶口飞瀑是千古知音回响

大槐树散发多少诗歌故乡

表里山河 楚风骚韵

长江黄河呼唤 朝着大海的方向

“黄河”对话“长江”,缘何而起?“说到起因有点儿像写小说。2017年给咱们山西作家浦歌开完研讨会,我跟长江文艺杂志社的常务副社长胡翔还有几个朋友小聚,谈来谈去谈到创意,他提出搞一个黄河与长江的对话,我当时听了很震撼,便动了心念,要向《长江文艺》同行学习,因为无论是原创还是选刊,他们办得太精彩了,给我们《黄河》以及相关作者很大支持。”《黄河》主编黄风说。

胡翔,是黄风好友,亦是同行,对于小聚间擦碰出来的思想火花,笑谈别有一番趣味,“当初我是喝了黄风招待我的汾酒突然生发的灵感,我对他说咱们两家应该像走亲戚一样多走动走动。记得电影《英雄儿女》中有句台词是‘长江长江,我是黄河’,我们也可以来个对话。结果我俩一拍即合,形成了这个创意。创意一年,准备一年,今年终于开锣了,希望形成一个长效机制。”

以文学的名义,“黄河”对话“长江”。

黄河和长江,同一个源头,都是从青海起源,然后一路向东,经过大半个中国。山西和湖北一块儿搞这个活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强调,“在山西,黄河没有第二个名称,它就叫黄河。但是到了宁夏、内蒙古,它叫‘长河’,到了河南,它叫‘大河’;长江也是,湖北之前可以叫‘沱沱河’‘金沙江’,下游到了江苏叫‘扬子江’,在湖北,特别是武汉,它就叫长江,没有第二个名称,这就是黄河与长江这两个名称在我们这两地人心目中不能替代、不能更换的原因。我们的对话,其实意味着我们的文学史和文学选择,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

5年前的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了文艺创作的不足,尤其指出中国文艺界当前依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情况,应该说从2014年到现在,这也是文艺界讨论最多的问题。如何实现从高原迈向高峰,如何实现迈向高峰的突破,阎晶明说,这次两省作家对话主题为“抒写新史诗,再攀新高峰”,实际也是从这样一个地方出发,更加着眼于未来,所有的指向,都是下一步如何创作,包括《黄河》《长江文艺》,都会为优秀作家的作品发表提供更好的阵地和平台,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古代《唐风》《魏风》和《楚辞》同行 现当代晋鄂文学界交流多有佳话

“黄河”对话“长江”,晋鄂两省的文学渊源在哪里?山西省作协党组书记、主席杜学文旁征博引从两地诗人及其作品出发,厘清了晋鄂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集、发展以及彼此创作受到的影响——

被誉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形成地域主要为中原沿黄河一带,其中《唐风》《魏风》乃三晋地区的作品;而在长江流域出现的《楚辞》,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楚国之屈原、宋玉、景差是它的典型代表,他们共同为中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持久影响。唐代的时候,湖北襄阳之孟浩然,与山西太原之王维并称为“王孟诗派”,是唐代田园诗的重要代表,北宋时期,祖籍山西太原,客居湖北的米芾书画皆佳,为后世敬仰。

现当代以来,晋鄂两地文学界的联系交流多有佳话。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有志青年、知识分子从武汉出发进入山西,参加抗战,创作了极为重要的作品。比如,著名音乐家桂涛声先后两次深入山西前线,于1938年创作了名垂千古的《在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这充满诗意而又激越昂扬的诗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坚韧不屈、夺取最后胜利的精神力量。碧野曾深入太行山区参与抗战,创作了《太行山边》《北方的原野》等作品。1948年春,他再次来到山西,深入太原战役前线,创作了著名长篇小说《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等优秀作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晋鄂两省的文学创作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许多作品具有标志性意义。在黄河岸边,以赵树理为首的山药蛋派对中国新文学的大众化作出重要贡献。新时期以来,“晋军崛起”影响广泛,可谓风生水起,特别是刘慈欣的作品,使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水平,真正表达了中国人的想象、智慧、精神和情怀。

而在长江之畔的湖北,更是龙腾虎跃,气象峥嵘。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是改革开放初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姚雪垠的《李自成》、熊召政的《张居正》等影响广泛,此外,方方、池莉等人的作品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包括70后李修文等在内的一批青年作家,在湖北的成长十分引人注目,势头十分强劲。而《长江文艺》《长江文艺评论》《长江丛刊》《芳草》等刊物作为湖北文学的集团方阵,在发现人才、推出佳作、活跃氛围等方面持之以恒,70年如一日,是中国文学期刊的重要阵容。

“所有这些,对山西文学的创作、发展和繁荣,具有非常积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杜学文说。

湖北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坤斗就湖北作家深入三晋大地创作时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视角对准人民,把笔墨留给人民,用群众视角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黄河、长江,讲好三晋大地、荆楚大地的故事,让更多群众成为文学的主角,描述他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他们的精神风貌,创作出一批拥有江河灵气、时代脉动、启迪人心、照亮未来的优美华章。

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高晓晖说,两地作家对话有三重美:一是“滋养”,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作家,一方水土的作家有一方水土的优势,强调的是南北作家“各美其美”;二是“想象”,黄河与长江相互眺望、相互想象,强调的是“美人之美”;三是“交融”,也就是黄河与长江的实时对话状况,强调的是“美美与共”。

文坤斗说,明年的“黄河与长江文学创作对话”活动将在湖北举办,期待山西作家深入湖北大地采风创作,共同书写文学新篇章。

永济鹳雀楼上述说文化守望 洪洞大槐树下寻找根祖家园

“黄河”对话“长江”,湖北作家深入到了山西哪些地方,有什么感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壶口瀑布最能代表黄河。湖北省文联文艺创作部主任李建华说,第一次看到壶口瀑布,特别壮美,很震撼。从这里能感觉到山西作家笔下那些带有雄浑、粗犷、磅礴、大气等元素的作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永济鹳雀楼因为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唱而成为天下文化历史名楼。永济,还有很多国家级的文物,很多与文学相关,比如普救寺、莺莺塔、黄河大铁牛等。在“鹳雀楼与黄鹤楼的文化守望”的对话中,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晓苏说,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抒发的是向上、向前进的乐观情怀,能引起情感共鸣,它跨越了地域限制。他们从长江到黄河来,就是要寻找最打动人心的文化与文学元素,要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地域中找寻能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东西。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句民谣在大江南北四处传唱。明初山西人口稠密,而其他地区地广人稀,明政府决定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组织了18次大规模移民,其出发地主要在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些移民被迁往全国各地,当然也包括今天的湖北,即当时的鄂州。洪洞大槐树被很多人当作“家”、称作“祖”、看作“根”,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家园象征。

陈敬黎,54岁,湖北作家,看到饱受600余年风雨沧桑的大槐树依然根深叶茂,非常激动,眼里闪着泪花,“我姓陈,我们家据说就是从大槐树移民走的,这是根性的东西,很早就想来看看,现在终于来了。”谈到和山西文学的关联,他说:“我读中学的时候,爱躲在桌子下面看小说,看的就是山药蛋派作家马烽、西戎两位先生的《吕梁英雄传》,这是我对山西以及山西作品最初的了解。”2003年,陈敬黎打算写一部长篇小说《大洞商》,里面涉及到石膏矿。北方叫“矿”,南方叫“洞”。他的老家没有任何矿,因为对“矿”和“洞”完全不了解,但知道山西这边矿多,于是他专门跑到阳泉盂县的矿上,看了很多天。那部作品是2012年出版的,120万字,“山西给了我很多创作上的营养。这次深入山西进行实地采风,也想使自己在创作上多一些刚性的东西。”陈敬黎说。

面对“瓶颈”,打造两省文学“区块链” 学习经典,恢复作品温度与人文关怀

对话中,大家也谈到了如何让文学作品保持生命力,发挥影响力的问题。山西省作协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罗向东说:“我们的作品需要去推荐,需要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不能成为文学圈里面自娱自乐的东西。文学怎么能深入生活,深入到千家万户?现在政府买服务,比如买上戏曲给老百姓演,我们也可以尝试这样做,比如可以给工会劳模订上《长江文艺》或《山西文学》,让文学刊物走到他们生活中去。”

如何在新媒体生机勃勃的环境中,刊物强强联合,走出一条新路?南京财经大学教授、作家出版社顾问王干说:“通过对话的方式,山西作家来了,湖北作家来了,有时候‘1+1’大于2,甚至会大于3,大于5,甚至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成果。山西省作协和湖北省作协率先对文学创作的‘区块链’作了尝试。按我的理解,区块链就是整体化,互相结合,最后产生不同效应的过程。黄河与长江的对话,就是一个区块链,黄河文化是区域,长江文化也是区域;‘块’,以文学杂志创作面积、整体空间,形成了一个‘块’,长江不仅有《长江文艺》,还有《长江丛刊》等,它形成了一个整体,以长江流域文明为中心的板块;通过这个对话,就形成了一个文学交流的‘链条’。记录下来了,就不会消失。所以说,它是文学的区块链。”

谈到文学走过这么多年,既不缺艺术探索,也不缺技巧方面的创新,缺的就是情感问题时,山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李骏虎说:“历数那些经典作家,无论是巴尔扎克的批判也好,托尔斯泰对宗教的一以贯之也好,鲁迅的情感也好,钱钟书对嘲讽的态度也好……都有深厚的情感关注,都有非常深的思想感情在里面,所以才能够成为人类的财富。我们作为创作者也好,观察者也好,当代文学走到现在,很注重叙述,很注重故事,也注重人物塑造,但是很多作品里面,你看不到有任何情感、态度和思想关注,除了叙述和故事外,包括人物也是没有情感的,基本上可以说,就情感伦理来讲,我们当下的小说有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跟艺术上的探索是两码事。不管你艺术手法的高低,作为一种人文产品,你没有这种感情的东西在里面,就丧失了它的根本。所以,想借这次长江与黄河的对话,借两大动脉的碰撞与律动,呼吁恢复文学作品的温度和人文关怀。”

11月14日,“黄河”与“长江”结束了今年的对话,两省作家依依不舍告别,并许下了明年再会的承诺。黄河澎湃,长江浩荡,晋鄂两省的文学发展如是,而通过这样深入交流结下的友谊,更是比黄河水长,比长江水深。

再见,黄河。

期待,长江。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