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年前,我偶然机会到了广东跟福建,包括梅州地区,遇上他们在龙岩每年过的一个节日,模仿祖先迁徙——那是非常盛大的节日,持续一个星期,前面吃斋,有的装乞丐,表现祖先迁徙的艰辛;最后大鱼大肉、狂欢。一路走过来像嘉年华,家家户户放鞭炮,到处是彩门,走到一个广场上,搭台全部放的是祖先灵位,每家摆一个八仙桌敬祖祭祀。”
让湖南作家熊育群感动的是,这种遥远的历史跟现实生活结合得那么紧密,并且成为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熊育群说,中华民族的迁徙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主题。也许历史资料上能找到一些,但是这样的写作不是他期待的,他要写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在现实中的影响、延续与再现——“我觉得这才是一个作家能把握的,也是接地气的。”
十年来,熊育群行走各地,碰到适合题材就写一篇。一次文学活动上,他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聊起来陆续的“迁徙写作”,“他非常感兴趣,也很支持,让我赶紧整理给他”,因而有了这本文化散文集《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古老中国的人口沿着不同的方向流动,形成今天的人口分布图。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古老中国的人口流动是多向度的,而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都与历史的大变化联系在一起,于是迁徙变成历史的另一种书写方式,反映着祖先的战争与流亡、生存与遭际。熊育群行走在今天的中国,感受各地不同的风俗人情,追溯发生过的历史,遥想先辈的生活,穿越中华大地上历史文化的烟云,拾起散落中国大地的文化因子。
11月15日的《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新书发布会上,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以及作者熊育群与读者分享了阅读感受,并就“山河流变,他乡即故乡”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李敬泽谈到,任何一个民族,特别是伟大的具有文明历史的民族,一定有深刻的迁徙冲动和迁徙经验。《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从文学的角度,保存了人类个别和具体的经验,迁徙是浩浩荡荡的大历史中的一个运动,而且是无声的运动。每一群迁徙者背后都是传奇,甚至每一个迁徙者身上都蕴含着一个小的史诗,熊育群把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村落的故事写下来,扩展了我们对于民族历史的认识乃至对于自身的认识。
“他并不是要纪录一个历史,更重要的是今天的人在迁徙之后的生命状态。”陈晓明认为,《一寄河山——大地上的迁徙》有事实性的体验和感悟,有很丰富的人文地理学知识,有精彩的人口历史学场面,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人文地理学以及其中的生命体验的著作,陈晓明说。
何向阳指出,从人类学广阔视野的角度看,我们都是移民。每个人的血液当中,都有从历史带来的一种祖先的记忆。迁徙构成我们民族固有的活力,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的融合与交融。从故乡到他乡,都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血脉之间的关系,迁徙对文化的贡献、对民族的贡献这个命题是非常深沉的。
谈及创作经历,熊育群说道,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寻根,我们有家族意识、姓氏文化。我们一方面要奔出去,但是情感深处也要回归,要寻根认祖。我们对祖先生活的怀念,体现在生活中一些小的细节里。“这种情感上、灵魂上的依托,对人们现在生活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打动了我,才去写这样一本关于迁徙的书。”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