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以诗歌,创造更富人文精神的世界

2019-11-23 10:27:49 文学报 

近期,上海的文化氛围格外饱满、热烈,既有来自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五彩斑斓的童心,也有自心底最柔软之处吟唱的诗歌——11月16日,第四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在位于浦江沿岸的西岸美术馆拉开帷幕,开幕式上,“金玉兰”诗歌大奖揭晓,中国诗人翟永明摘得桂冠。

本届诗歌节以“诗歌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为主题。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中外诗人和上海市民一起,参与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诗歌朗诵、文学研讨和各种交流活动中。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王伟在开幕式上表示,上海国际诗歌节不仅仅是中外诗人的雅集,也是人民大众的节日,希望通过四天的丰富活动,使无数诗歌爱好者感受到这一艺术样式的深情滋养。

每个人心中,诗有不一样的面孔,有不一样的温度。开幕式上,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分别引用了雨果、艾青、别林斯基等对诗的论述:诗有时是飘荡的云彩,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是宇宙生命的脉搏……他的观点,也获得了在座许多诗人的共鸣:“诗,是人类精神天空最亮的一道闪电。”

阿多尼斯:我愿意把上海称为诗歌之城

2017年获首届“金玉兰”奖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再次莅临诗歌节现场。自1980年第一次来到上海之后,这座大城市一直留驻在他的记忆中——数次来沪,他在这座城市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结识了许多诗人朋友。他对上海的印象一直在刷新:“上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变革之城,尤其是在经济和政治层面。我还愿意把上海称为诗歌之城。”

于阿多尼斯而言,如果说在技术层面的经济主要体现为形式和表象,那么诗歌也有其独特的经济,它体现为意义和本质。“这是因为诗歌体现了一种创造性的美学力量,它令人走出一切确定的成见,走出封闭,变革人和世界,走向更丰富的知识天地,自我与他者更深刻地互动,创造更美好、更富有人文精神的世界。”

这样一次以诗歌名义的聚会,在他看来不仅是关于诗的聚会,还是一个了解世界诗歌发展现状的平台,“它还表明人在本质上就意味着自我的创造,他者是构成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以阿拉伯文化中的苏菲主义对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诗人兰波的观点为例,阐释了“我就是他者”的含义。“诗歌不仅是诗篇,不仅是创作发表,诗歌首先意味着发掘世界的诗意,改变看待人的方式,改变表达和创作形式。诗歌和爱一样是人的终极意义呈现的空间,是自我与他者、光和更明亮的光,朝向人文精神和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相对空间。”

在诗人论坛上,阿多尼斯再度重申:诗歌所肩负的使命,是开辟人文主义的广阔天地。他认为,生活在由计算机所驱动的科技时代,人不能满足于经常性、根本性地重新审视生活、人和世界,还需要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的观念、写作和表达方式。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人需要用自己的观察力衡量和辨识文明进步和落后的标准——这一标准并非立足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文明是否贴近自然、贴近人。

“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本能、人的愿望与梦想而非逻辑,是诗歌和艺术的源泉得以迸发的核心要素。”阿多尼斯表示。他认为,倡导富有创造性的人文主义,让技术成为促进人类创造和解放的工具,才是未来的出路所在。“诗歌相信,技术层面的生活无论多么宽广,也终究是狭隘的,除非这种生活充满了爱,诗歌和艺术。在这样的生活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传入耳际是美妙的咏唱,而不是耳提面命的声音;人在愿望,在对于美和善的追求中,在施与受中不断得以实现。”

2019“金玉兰”奖授予中国诗人翟永明

开幕式上,本届“金玉兰”诗歌大奖揭晓,中国诗人翟永明摘得桂冠,上海市作协副主席赵丽宏宣读授奖辞。他表示,翟永明以卓然独立、自由不羁的创作,为中国新诗开创了一片令人惊叹的奇妙风景。数十年来,她从未停止追求和创造,始终置身于当代最具标志性的诗人行列。她以女性独特的眼光和思考,不断追问、求变、创新。她是女性立场智慧坚定的言说者,也是命运感受灵光四射的描述者。她以真诚的态度逼视当代的生存状况,透显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她丰富多样的诗作展示出无与伦比的语言魅力,为汉语的当代写作提供了优美深刻的范本。

翟永明一直喜欢诗人伊丽莎白·毕肖普的一句话:创作是一种忘我而无用的专注。上世纪90年代,她也写过类似的一句话:“紧急,但又无用地下潜/再没有一个口令可以支使它”。这两句话,也许可以概括她四十多年的写作。“中国当代诗歌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现代化的大变革沉浮起落,我是这一旷日持久的激变和成熟过程的见证人、参与者、以及小小的推动力量。”而如今,诗歌不仅是她隔绝喧嚣、间离现实的内心的桃花源,也是连接现实、追求希望和真相的路径。“我借用汉语的精微和神奇,重新塑造生活、清洗内心;正是这‘无用’和‘下潜’,赋予了我人生的积极意义。”翟永明说,“它构造出我内心的小宇宙,让我去超越局限于我的一切现存概念:超越新与旧、纯与不纯、广阔与深度、理想与现实这样的概念,并将之全部融入我的创作中:克制中得寸进尺,尺度里天马行空。”

文学和诗歌,是心灵之间最短的距离

正如本届诗歌节的主题,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下,诗歌富有穿透力的感染力和情感表达使得无论身处何地,诗人之间很容易取得某种共鸣。对翟永明而言,诗歌与读者的关系,就是一种寻找知音的关系。“每个诗人都希望在写作中遇到自己的知音,但在写作中我们其实并不知道我们的知音在哪,这些神秘的、我并不知道的存在,他们是我写作的动力。”而对诗人王家新而言,自屈原以来,一代代诗人都有一种“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以诗的形式锻造民族灵魂的传统,使得我们谈及中国诗歌史时,其实就面对着一部民族的心灵史。这一点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成立。“我们经历得越多,越来越感到这一点:似乎天下的诗人都出自同一个创造心灵。每个诗人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但灵魂都是相通的。”

文学和诗歌生活中,保加利亚诗人兹德拉夫科·伊蒂莫娃时常受到悲伤和喜悦两种截然相反情绪的冲击。“这是数百年来文字带给我们的东西。正因为有了诗人和作家,我们才会用我们所熟悉的语言将之理解得非常深刻,用我们自己的心灵把它表达出来。”她表示。这种力量,在韩国诗人金具丝看来,是为了净化人们过多欲望的情感,“将欲望提纯的,是来自文学的力量,这个东西是不分东方西方、甚至超越时间的力量”。“正是因为通过语言,我们充分体会到数千年来人类演化的动力,并把这种动力将我们所信仰的东西带给我们的下一代,一代代传承下去。文学和诗歌,是心灵之间最短的距离。”伊蒂莫娃说。会说六种语言的乌克兰诗人德米特罗·切斯提克在工作中接触了大量当代诗歌,他所发现的是,也许世界会继续发生各种争端和分歧,但无论遭遇了怎样的灾难,人类总是会回归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这时,诗歌从未缺位。“从精神层面将人与人相互联系起来,这就是诗歌在做的事,也是我们从事诗歌事业的意义所在。”

参与诗歌节的嘉宾包括罗马尼亚诗人伊昂·德亚科内斯库,爱尔兰诗人托马斯·麦卡锡,摩尔多瓦诗人尼古拉·达比亚,韩国诗人崔东镐,阿根廷诗人恩利克·索利纳斯,意大利诗人弗拉米尼亚·克鲁恰尼,印度诗人塔考姆·珀伊·拉吉夫;中国诗人曹宇翔、季振邦、田永昌、黄礼孩、薛庆国等。

2016年8月,上海举办了首届国际诗歌节,以多向度、多层面的观念和形式,吸引众多诗人和上海大众参与其中,展示出上海和中国的文学活力。连续三年举办的上海国际诗歌节,在国际、国内造成了较大反响,并产生了持续的连锁效应。

本届诗歌节由上海市作协、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为指导单位。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