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几十年厨师的牛藏粮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放下铁锅和菜铲,拿起钢笔搞起了诗歌创作。“写诗不容易,但一写就上了瘾。”75岁的牛藏粮老人说,十年的时间,他写出了45万余字的诗歌、散文作品集《小草春秋》。
11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牛藏粮老人家中。75岁的老人正坐在马扎上修改诗集,老人的书桌就是一张单人床,床的三分之一被四五个纸箱和摞得厚厚的稿纸占去。近半米高的稿纸都是老人的创作手稿,纸箱子里装的则是他创作时翻阅的资料。“每一篇作品都是我坐在马扎上写出来的。”牛藏粮老人拿出一本十多厘米厚的诗集。诗集名为《小草春秋》,共有39章,45万余字,近2000首诗歌作品。
在作品集中,牛藏粮老人以父辈讲述,以及自己经历等形式,从抗日战争写起,一直写到如今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内容既涉及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诞生、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也包含了他个人的工作、家庭生活等。近2000首诗歌作品记叙了75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其中一个章节收录的几篇作品重点描绘了石家庄在公园、交通、住房三个方面的变迁。“四横六纵的大街道十条,配套的中小街道近千……”在诗歌《漫说石家庄的交通》中,上世纪60年代的骡马车、走进千家万户的私家车、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都成为了老人的创作对象。“我老家在深泽,上世纪60年代初,从石家庄市区步行回深泽,要走三天多才到家。现在开车走高速公路,一个小时就到了。”老人家开心地说,这么大的变化,他怎么能不写到诗里呢。为了保证作品符合实际情况,牛藏粮老人四处寻找资料。写南水北调时,为了要一些数据,他联系了石家庄市水利局、河北省水利厅等多家单位;写公共交通时,多次给石家庄市公交公司打电话,电话里说不清楚,就去公交公司直接问,后来干脆向出租司机打听询问。“这些第一手材料都是我亲自跑来的。”牛藏粮笑着说。
老人说,他从小就有一个“作家梦”,可这个梦想刚刚萌生就因为父亲的重病化为泡影。“父亲生病住院,花光了家里为数不多的积蓄,东凑西凑还欠了6000多元钱。”老人说,为了生计,他跟着建筑队盖房子、到饭店学习烹饪,直到1974年调到河北医科大学当厨师。虽然这些工作与文学不搭边,但牛藏粮老人从没放弃过写作,他用诗歌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009年,牛藏粮就读的中学举办校庆,邀请他写诗歌做聚会纪念。他将自己的部分关于母校的作品寄给了学校,后来被交给业余作家贾岐峰。贾岐峰看到他这些日记一般的诗歌后,立刻联系到他,鼓励他应该继续写下去。从那年起,牛藏粮老人开始潜心创作。今年9月25日,《小草之歌》第六版终于完成。10年来,老人为了搞创作身上添了不少病。家人虽然担心他的身体,但对他搞创作还是很支持。小儿子经常帮他校对、查资料。孩子们还凑钱为他出版诗集,2017年出版的《小草春秋》已经被多家图书馆收录。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