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3日,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在成都简阳成功举办,来自于全国各地的15位青年作家、诗人相聚简阳,他们在三天的时间里,聚焦成都东部新区的巨变,用手中的笔书写华彩成都。
徐晨亮、徐则臣、谢有顺组成导师团
据成都市作协主席、《青年作家》杂志执行主编熊焱介绍,为发掘文学新力量,展示青年作家创作风貌,助力青年作家的成长与进步,推动华语文学的发展与繁荣,《青年作家》杂志社特别举办了这次“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加强交流,打破观念壁垒,探索文学写作的更多可能”是这次写作营活动的重要理念。王威廉、甫跃辉、王苏辛、庞羽、胡竹峰等全国各地的15位青年作家,将在此次写作营活动里参与丰富的学习、交流、创作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阎晶明在贺信中指出,《青年作家》近年来全新改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此次《青年作家》杂志吹响“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集结号,又是一项重大文学工程。该项目常年落地成都简阳,意味着将有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作家在这里探讨文学与写作,并感受这座城市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他相信,这对于提升推动天府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具有非常积极重要的意义。
在11月21日举行的开营仪式上,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对此次文学营活动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成都是一座正在崛起的充满了生活热情的城市,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是对当下文学深入生活的一种新模式的探索,可以真正发掘一批具有写作才能和创作热情的青年作家;简阳一方面具有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涌现出了首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克芹,另一方面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对于青年作家来说是难得的体验机会,希望青年作家们认真面对新的现实,加强学习,深刻认识,不断提高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表示,2015年《青年作家》设立“华语青年作家奖”,该奖项评选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产生了巨大影响。“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将作为一项持续性的文学工程,常年落地成都简阳,每年举办一届,他希望该写作营未来能够成为每一个青年作家创作上走向成熟必经的青春驿站。
实力青年作家提笔写成都
此次活动期间,15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写作营营员参观了简阳市规划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还前往简阳市平泉镇荷桥村参观脱贫攻坚成效,与会青年作家们以他们丰富的才情、开放的文风、青春蓬勃的写作面貌来书写成都的东进,为东部新区注入活力四射的文学青春信息和文学魅力。
刘俊昌来自广西北海,他是管理学硕士、大学老师,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小昌是他的笔名。他曾在《钟山》《十月》《花城》《上海文学》《江南》等刊物上发表大量小说,入选国内多种重要选本;小说集《小河夭夭》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2015卷,曾获广西文学中篇小说奖。
“写作营活动一般都培训本地作家,而成都举办的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惠及所有华语作家,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开放。”青年作家、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表示。
20岁的渡澜是本届写作营最年轻的营员,她是内蒙古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的学生,她看上去很羞涩,“成都好暖和呀!”她说,“我很高兴能够见识成都,这里冬天也树木葱茏,绿意盎然!”
来自杭州的青年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周华诚表示,在几天的写作营活动里,青年作家们收获了灵感,互相启发,助力大家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11月21日,王威廉、甫跃辉、胡竹峰、小昌、孟小书、小珂、王苏辛、庞羽、周华诚、渡澜、雍措、羌人六、程川、王棘、杨斐等15位青年作家迎来简阳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写作营开营第一课。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以“未来的文学经典会长什么样——来自文学选刊编辑的观察”为题,从一个资深编辑的角度出发,为在座的十五位青年分析当下文学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在徐晨亮看来,不能以“回归常态”为理由,将今天整体文学格局向内收缩的局面“合理化”“自然化”,青年写作者应该保持从同质化、类型化的写作中突围的志向,并以“未来经典”为坐标,不断回归到文学的原初问题:如何体察同代人的无力感、无聊感、无所适从感及种种无以言表的微末感受,从中捕捉到时代情绪,回应现实中的忧虑、牵挂、畏惧与生存疑难;如何从具体的入口,与现实和历史发生关联;如何为读者展现有独特故事与丰富内心的“他人”,潜移默化地培育由此及彼、接纳他人的同情心与想象力。
徐晨亮还以“科幻”“非虚构”等话题为例,分析代表性作品的得失,为当下写作提供借镜。青年作家们积极发言,分享各自写作中遇到的困惑,发表自己对于文学写作的理解,共同探讨了写作的更多可能性。
11月22日,由《人民文学》副主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带来精彩的经验分享和学术讲座。
近日,因为一些项目,徐则臣再次深入基层走访调研,与农户,商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进行座谈,很受触动。他首先分享了走访调研的深刻感悟以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复杂现实。他提出,中国作家面对更为复杂的现实,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很大程度上中国作家依赖复杂的现实,复杂的现实也成就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拥有好的食材不等于就能做出好菜,我们到底有多大的热情深入了解真的现实,如何真正把复杂的现实转化成文学现实,好的意识、好的视野、好的方法论都是必要的。
徐则臣围绕文体意识分享了自己的思考。他指出,现在的很多作家把创作重心主要放在了中短篇小说上,过于倚重“食材”,忽略了菜的本身,文体意识薄弱。很多时候,短篇写长了就成了中篇,中篇写长了就成了长篇,评价文体主要靠字数,而不是基于素材,对写作篇幅提前有预设,这是存在问题的。他认为,小说创作,“长篇要长,短篇要短”。
徐则臣对比分析了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等,提出,长篇小说除了莫言所提出的要有“长度,密度,难度”,用足够的篇幅呈现足够的复杂,用足够的长度容纳作家自身的整体理解之外,还要“宽阔,复杂,体现本色”,要有不同的方式和理解,要有大的篇幅呈现逻辑网,要在作品中体现作家自身的影子,所以长篇要长。
关于短篇,徐则臣以马尔克斯的《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等为例,指出,传统意义上的短篇小说追求故事的完整性和完成度,但是短篇小说的概念、结构、特征等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有些新的短篇小说更像一个横断面,没头没尾,不像之前那样过于关注故事的完整性。有限的篇幅,如何使各种艺术元素和能量最大化,发挥到极端,他说,就像增大压强一样,压力同样的情况下要缩小受力面积,也就是要把短篇小说写短。
讲座的最后,青年作家庞羽、胡竹峰等从长短篇小说的戏剧性,中国古代文学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等提出新的问题,激发了大家新的讨论和思考。
11月23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有顺通过众多作家的个人经历、文学观念来谈写作的诸问题,带来了生动的第三课。
课上,谢有顺分享了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的故事:写完《尘埃落定》后,阿来辞去了稳定的教师工作,他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所以并不担心后面的生活无以为继,更不会为了迎合编辑而随意删改作品。阿来的自信并不是盲目的,他读了那么多书,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知道什么是好作品,知道自己的作品达到了什么程度。谢有顺说,作家要有这份心气、底气、自信。
谢有顺还分享了舒婷等人早期的写作经历,认为作为一个作家,除了才华和智慧,心气、志向也非常重要。作家的“心气要高一些”,而且不要过分计较得失。谢有顺指出,对待写作要像诗人里尔克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报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
“比如坐车要到一个地方,这一个班车里面坐了好多人,大家都要到一个地方。按照一般规律,十二点的时候,司机就要停下车来到一个地方吃午饭,吃完午饭继续走。如果我在车上,十点钟的时候就喊司机你把车停下来,我要吃饭,我估计司机不会停车,满车的人都不同意停车去吃饭。只有到十二点了,你的饥饿感同时又是大家的饥饿感,大家才能把这个车停下来。”谢有顺引述这个作家的感受后说,作家的写作要“碰到个人与时代的敏感点”。他以贾平凹的《浮躁》《废都》《秦腔》,余华的《活着》,莫言的《檀香刑》,格非的《人面桃花》等作品为例,指出“对敏感点的超前捕捉”至关重要。当大家前进的时候,后退也可以是先锋;当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经验成为主潮,重新思考如何激活中国传统的叙事资源,讲好中国人自己的生存故事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写作探索。时代是前行的,但作家应该保持敏锐,通过阅读、体验、思考,找到与时代性的精神节点相呼应的艺术激情。
谢有顺强调,作家除了“心气要高一些”,寻找到“个人与时代的敏感点”外,还要“多一点微观和实证的精神”,并“通过思考大问题来扩大自己”。宏观视野和微观视野下的个体经历是有巨大差异的,要写出这些细微差别,并准确地表达人与事物的情状,需要作家花笨功夫,做案头工作,以实证研究般的态度去认识世界。而强调“通过思考大问题来扩大自己”,是提醒作家要保持对大问题的思考能力。惟有广大的写作才能深刻。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文联主办,成都市作家协会、《青年作家》杂志社、简阳市文联承办。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