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硕果累累,独树一帜:张庆国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2019-11-30 15:09:09 中国作家网 

硕果累累,独树一帜:张庆国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研讨会现场

11月29日,由《十月》杂志和云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张庆国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范稳、副主席胡性能,作家、评论家施战军、牛玉秋、顾建平、张柠、张莉、傅逸尘、刘大先、李云雷,以及20余位正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云南籍作家济济一堂,深入探讨了张庆国近30年来的小说创作成就。研讨会由《十月》杂志主编陈东捷主持。

张庆国是云南作家,1982年大学期间发表小说即在昆明地区引起关注。大学毕业后经历了短暂的中学老师生涯,后调入昆明《滇池》文学杂志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和主编。30多年来,张庆国利用工作之余创作小说,以中篇为主,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张庆国的一系列具有先锋实验性质的中篇小说发表于《花城》杂志。90年代中期,张庆国的中篇小说《黑暗的火车》在《十月》杂志发表,逐渐引起文坛关注。

张庆国的新作长篇小说《老鹰之歌》书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3000多名南洋华侨归国,驾驶卡车奔驰在危险的滇缅公路上,往来于缅甸和昆明之间,出生入死运送国际援华抗战物资。小说牵涉到爱情、死亡、战争等母题,描写了参与事件的各国人士跌宕起伏的命运,写出了生命的悲怆之美。

与会者从张国庆小说的语言特色、题材特征及象征意味谈起,肯定了其小说创作成就,认为张国庆的小说创作在当下文坛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评论家施战军形象地将张庆国的小说比作云南的一棵参天古树,拥有巨大的树冠及纵横交错的繁茂枝叶,根深深地扎在土地里。作为云南籍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绝不拘泥于呈现边地风貌,而是将奇异风貌作为抓手,回归文学的终极追问。从战争题材小说《马厩之夜》到近作《老鹰之歌》,张庆国用小说的艺术手法,对人与人性作了一次次成功解码。

评论家牛玉秋关注张庆国的创作已达20年之久,她说,20年能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个作家逐渐走向成熟。“影视主要看演员,小说主要看语言”,在牛玉秋看来,小说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一个成熟作家一定在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这在20年前《黑暗的火车》中就有所表现。”评论家张柠则从自己的“新身份”小说家的角度,评价了张庆国的小说创作。他认为张庆国最成功之处在于,仿佛盐溶于水一样,作者将历史融于小说叙事中,而非纯史料的堆砌。他察觉到,除独特的语言外,张庆国的“动作”写得特别好,即拥有很强的讲故事能力,而这也是值得自己学习的。

多位评论家认为,张庆国新作《老鹰之歌》是一部有着国际性开阔视野的战争题材小说,它将个体生命体验融于宏观历史叙事中,从人性细微之处入手,以人生的命运起伏来反映抗战的残酷,可以说是“另一部”抗战史。傅逸尘提出,“我们常说云南是边地,但从中国抗战的视角而言,云南不是边地而是核心”,《老鹰之歌》给了我们一个重新理解历史的维度。在他看来,不仅批评家需要有问题意识,作家在写作中更须有问题意识,“我们如何重新认知这段二战历史?张庆国的价值在于有自己的思辨性,将宏观的历史转化为个体生命的体验,让各个国家的人在这段历史中互鉴。”

硕果累累,独树一帜:张庆国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

张庆国在研讨会上

在顾建平、胡性能、范稳、张莉等“老友”看来,张庆国是兼具诗人、小说家、学者气质的知识分子,是一位“沉着的写作者”。他30年来坚守自己的文学品位,编辑工作和文学创作两不误。他的小说将先锋性、在地性和历史性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每部小说背后都有对生活独到的见解和明晰的精神向度。虽然创作数量不算多,但每一部作品都不会让人失望,恰恰是这种“少”更值得大家尊敬。张庆国也表示,会将自己的这种写作继续下去。(中国作家网记者刘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