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新诗与旧体诗:诗体各异,诗性相通

2019-12-02 10:13:38 中国作家网 

11月28日下午,在全国诗歌座谈会第五组分组讨论中,旧体诗词与新诗的关系、旧体诗词发展现状与前景成为探究的焦点。

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相比现代诗歌的崛起与充沛活力,传统诗词发展陷入沉寂。新诗和传统诗词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认为,“新诗与旧体诗词在诗歌的本质上是相通的”,即“诗体各异,诗性相通”。代雨东补充解释道,二者形式不同,但“都是用写情和写景或叙事来反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他们的共性都是用意境来刻画美,用创新的文字组合来反映大千世界”,本质上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鲁迅、郁达夫、老舍等人从未放弃过古体诗词创作,传统诗词具有和新诗同等重要的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统诗词逐渐复苏,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在会上颇为感慨地谈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董必武等人为传统诗词的当代复兴埋下的火种。尤其是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为发扬优秀的古典文化提供了坚实的文化阵地和支持。经过几代人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传统诗词历久弥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在创作理念上,传统诗词能够与时俱进,烛照当下,贴近民生,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诗词刊物,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诗词创作者,新媒体的发展也为诗词传播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诗刊》副主编王冰在会上有感而发,回忆了《诗刊》为振兴诗词发展所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诗歌走基层”、联合各大卫视推出诗歌电视节目、开辟高铁诗歌专列、把诗歌带上飞机与乘客共享等,受到读者欢迎。“不是群众不需要诗歌,是诗歌远离了群众”,王冰如是说,而他们现在所有的努力都是在重新培育诗歌生存的土壤。

传统诗词在当代正从复兴走向繁荣,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代雨东从此次参会的嘉宾代表比例、鲁迅文学院招生、作家协会会员申报、刊物创建、奖项评审和稿费制度等方面分析了制约传统诗词发展的因素。江苏省名誉主席顾浩则从诗歌内部出发,围绕着诗语、诗韵、诗体、诗风等组成诗歌的关键要素,对当下诗歌面临的问题表达忧思。除此之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志熙还注意到当代诗歌领域新旧体诗相互隔阂、各自为政的困境。

突破诗歌发展的当下困境,促进诗歌在新时代的繁荣,是所有参会者共同的期望。如何使现代诗和旧体诗之间形成有益的互动?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常江从自己的诗歌创作经验和研究出发,试图以对联为桥,沟通新旧体诗。他介绍了自己的发现,在语言、对仗和韵律这三座“桥”上,新旧体诗都能找到互通之处。郑欣淼对旧体诗创作提出了更高的期待,“要写好诗,诗人就要有一定的才、学、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见微知著,一芽知春,一叶知秋。”感性体验应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关注社会,还要善于“老瓶装新酒”,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汲取前人的创作营养为我所用,创造新意象,讴歌新事物。范诗银则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传统,倡导诗歌反映社会现实、时代精神,坚持文化自信,“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词文化应有的地位”。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