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出版 >

如何艺术化地书写乡村,文学领域专家齐聚武汉这样说

2019-12-02 12:13:16 长江网 

作为“同时代人”的作家,如何艺术化地书写“新农村”、塑造“新农民”?面对变革时代纷纭复杂的生活,文学怎样才能更加“精准”地表现现实?12月1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书写”的文学沙龙在湖北省作协举行。参加沙龙的不仅有《农民日报》的记者、青年批评家、基层作家、中国农村研究专家,还有来自一线的扶贫工作队干部。

如何艺术化地书写乡村,文学领域专家齐聚武汉这样说

文学沙龙现场 记者周璐 摄

会上,大家围绕“乡村的现实和文学想象如何处理”“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如何达到完美的平衡”等话题进行了探讨和对话。

书写乡村一直就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在谈及乡村书写的时代性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评论家陈国和表示,中国文学在书写乡村文明这点上取得世界文学独一无二的成就。特别是乡村叙事在家族叙事、历史叙事、苦难叙事方面达到一种广度、深度和高度,但在表现20世纪中国乡村的深刻变化,以及乡村积极的、新的、肯定性方面,还缺乏特别卓越的作为。

陈国和谈到,精准扶贫书写对当下乡村生活现状以及精准扶贫对象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乃至乡村到底往何处去,都要有精准的认知,才能书写出真正的乡村。“精准扶贫书写,是精准的书写,要使当下文学书写变得及物起来,从而扬弃中国现代文学乡村书写的浪漫式、挽歌式、野蛮式书写,为当下农民问题、农村文学书写找了新的书写路径。”陈国和特别强调,文学书写是为了时代的需要,不是为了满足作家对文字的堆积和把玩。

青年批评家一致认为,当下的乡村书写和20世纪有很大的不同。当下的农村已经不是鲁迅时代的农村,不是沈从文时代的农村,也不是赵树理时代的农村。他们的书写模式很难套进当下的乡村中去。《芳草》杂志编辑陈婉清说:“当代的农民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也需要城市,也喜欢现代化,更喜欢在蓝天下享受生活。”青年批评家们表示,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作家将如何书写新的乡村和新的农民,需要作家们反思。

《长江文艺评论》副主编蔡家园认为,精准扶贫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凝聚着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作为“同时代人”的作家,书写当下生动鲜活的中国故事是历史赋予的责任。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