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寒梅吐蕊。进入12月,达州的气温已降至几度。在达城的老街上,有这样一位年逾半百的修鞋师傅,他终日占据着巷口拐角那一平方米左右的地方,修鞋、配钥匙的工具有序地排成一列放在一张漆迹斑斑的木桌上。
鞋毡、针线等物品码在脚边,自己则坐在一个年代久远的小木凳上,看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手里修着各式各样的鞋子,配着各式各样的钥匙……在修鞋摊的旁边,还摆着一个旧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旧书,它们大多已经发黄,但都干净完整。师傅说,相比修鞋摊,书架才是他真正的“宝贝”。
杨茂涛
他!是“鞋匠”
杨茂涛,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今年刚好步入知天命的年纪。
1997年,还未到而立之年的杨茂涛,由于企业不景气,成为了一名下岗工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掀起了南下打工的浪潮。见身边很多的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年轻的杨茂涛也摩拳擦掌,准备南下凭自己的一腔热血搏一个前程。但为了照顾父母和年幼的孩子,最终他选择留在达州。
为了养家糊口,杨茂涛便跟一位亲戚开始学修鞋,直到后来自己摆摊。从最开始在达六中(现达高中永丰校区)门口摆了一年,到后来2003年搬到了大西街现在这个位置,又是15年。回忆起当年修鞋的时候,老杨很是感慨:“那时候可不像现在,有这么多好看的鞋,样式也没有现在这样多。鞋坏了,都是修了又修。不像现在,鞋坏了,就扔了,怪可惜的。”虽然现在的鞋越来越贵,但老杨发现了一个问题,“现在的鞋咋这么不结实呢,不是今天开线就是明天折底,我们以前修的鞋可不这样,一双能穿好久呢。”
如今的修鞋生意已经大不如从前,杨茂涛常常一天下来几乎没有进账。
随着年纪增大,杨茂涛的身体早已不如从前。背驼了,修鞋时弯成了一张弓,眼睛也不太好,不时用沾着黑污的袖套擦拭。手上的裂纹如沟壑般狭长深邃,整个人倚在桌旁,四周空荡荡的,只有铁器碰撞的声音。杨茂涛坦言自己曾无数次想丢下这把锉刀,但是很多老顾客专门从几公里外的地方来找他修鞋,不做又觉得对不起他们。“只要身体吃得消,修鞋还是要坚持下去。”杨茂涛说。
杨茂涛的旧书摊
他!是“书痴”
中午,趁着人少,50岁的杨茂涛坐了下来,拿起了身旁的《红岩》品读起来……
杨茂涛不仅修鞋,还做着收旧书的生意。在修鞋摊旁他摆了一个书架,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许多旧书,它们大多已经发黄,但都干净完整。杨茂涛说,相比修鞋摊,书架上的书,才是他真正的“宝贝”。
不一会儿,一位中年男子走到了书摊前,扫描一番之后,随手拿起一套旧书翻了几下。杨茂涛微微抬起头,手拨了一下帽檐,用余光瞄了一眼中年男子,没吱声,便又继续看起书来。中年男子觉得书内容可以,想买下,便询问价格。
“20一本,全套可以优惠。”
中年男子摆摆头嫌贵,转身要走。杨茂涛立马起身:“先别走,可以商量。”最后,两人相谈甚欢,男子买下了书,还留了杨茂涛的微信。杨茂涛对记者笑着说:“你看,生意做成了,又多教了个朋友。哈哈!”
杨茂涛说,虽然他上学不多,但是一直有读书的习惯。
当他还是一个放牧牛羊的顽童时,就开始了阅读生涯。那个年代,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奢侈品。在老家,谁家有本什么样的书杨茂涛基本上都知道。为了得到阅读这些书的权利,他还经常给有书的人家去帮忙干活。
由于热爱读书,长年累月下来杨茂涛家中已有了不少书籍,但买书阅读对于杨茂涛来说真的是一种“奢侈”。2003年,在一个朋友提醒下,杨茂涛进入了旧书市场。“最开始是自己买来看,看了又卖,就这样慢慢开始做起来的。”有时候,为了收到一本好书,杨茂涛要来回去别人家好几次,这其中的辛酸只有杨茂涛自己最清楚。
杨茂涛家中的书
他!还有梦想!
杨茂涛的家不到100平米,但却有个40平方米的书房,里面都是他收集的各种旧书,差不多两万本,杨茂涛有空就会在家里翻翻这些旧书,整理一下。“我从小就希望能有个自己的书房,现在通过卖旧书实现了这个愿望。”但这么多书籍摆在家中,却并不是一件惬意的事情。由于,书太多,房间太小。旧书产生的灰尘,需要杨茂涛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理。因为旧书,杨茂涛甚至和家人产生过隔阂和矛盾,家里人都劝他,把这些旧书全部卖了。“好多书,我都舍不得卖。”
杨茂涛说,希望自己有天能开个旧书展,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好书,也让这些书找到自己的主人。
对于杨茂涛来说,书是最廉价的奢侈品。每一本书中,都藏着一个世界,酸甜苦辣咸,各有各的滋味。在书中,他能和作者相遇,从字里行间品味书中世界的冷暖,找到情感的共鸣。杨茂涛说:“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路好不好走只有自己走了才能体会,书只有自己读了才会有心得。”如今,虽然收入不高,但浸泡在文字里的生活也让杨茂涛也无比满足。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