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晚,2019年广州国际文学周系列活动之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中韩作家花城对话”活动在太古汇方所书店举行。活动邀请了在韩国家喻户晓的“国民作家”李文烈、赵京兰以及中国作家邱华栋、张梅共聚一堂展开对话,与文学爱好者分享两国文学现状。出席活动的作家们一致表示,非常期待中韩之间文学交流不断推向深入,以文学为纽带,在互鉴互赏之中增进情谊。
用文学架起中韩文化交流的桥梁
出席当天对谈的李文烈是韩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人的儿子》《塞下曲》《英雄时代》等长篇小说。据统计,韩国大约5000万人口,而李文烈的作品累计销量达到了3000万册,几乎每一个家庭里面都有一本李文烈的书。这位在韩国被誉为“最会说故事的文学家”坦言,他的创作深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作品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的写作风格在韩国文坛独树一帜。从《四书五经》《千字文》到汉诗、绝句、《三国演义》,中国文化仿佛进入他的血液,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对此,李文烈表示,由于家学渊源,自己从小就被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灿烂所吸引。从大学开始他真正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这正好与他开始进行小说创作的时间重合,可以说中国文学是他写作的基石和创作的突破口。李文烈还以其写作生涯的第二本书《为了皇帝》为例,书中虽然描述的是朝鲜半岛的历史,却大量穿插引用了中国的古典诗词文学作品。
另一位以小说《舌尖上凋落的爱情》被中国读者所认识的韩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赵京兰表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力量感深深吸引着她。从2010年到上海参加中韩文学交流活动以后,赵京兰开始有意识地阅读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莫言和余华的小说。“中国文学作品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吸引我去阅读,我非常喜欢。因为它们有一种我身上没有的、缺乏的东西,带给我一种补充。”赵京兰说。
在谈到韩国文学时,两位中国作家代表邱华栋和张梅表示,文学是跨越语言与文化隔阂的一道重要桥梁,中韩在文学层面上有许多可以探讨的共同话题。邱华栋称:“韩国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变化,和中国历史一样充满了起起伏伏,有战争、动乱和侵略。我们有共同的历史,我们的作家也有共同的书写内容。”他表示,中国对韩国的文学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今天的中韩文学交流是我们近距离接触韩国文学的最佳时期。
喧嚣时代文学为灵魂提供栖息园地
在交流环节,出席活动的两国作家分享了各自创作的经历和心得。在谈到如何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李文烈透露,自己的写作动力源于对创作的一腔热爱,是年轻时候的写作冲动让自己“不得不写下去”。正如他在随笔《我是怎样成为作家》中所言:“我不是成为作家,而是被成为作家的”。他笑言:“如果我不能写的话,我就会死掉”。因此,尽管他曾因遭遇创作低谷而停笔三年,但对写作的热忱和充沛的表达欲却让他重新执笔。
在信息爆炸和娱乐方式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文学的影响力呈式微趋势,文学在今天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成为在场中韩作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李文烈坦言这个话题非常庞大,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文学的教育功能,文学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消磨时光、打发时间。赵京兰认为,文学可以在喧嚣的时代给灵魂提供栖居的园地。她谈到自己年轻时没有手机、网络等娱乐活动的影响,因而可以安心读书。20—25岁期间,她几乎每天埋在书堆里。而当今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她常常思考:在这样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何处安放?文学可能会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作家张梅继而补充道,广州的书店能在最时尚的CBD占有重要一席,从一个侧面也可以被视为文学在当今世界中的位置一个投影。她表示,不管这个世界变得如何繁华,任何时候人们都需要文学的精神滋养和熏陶。
张梅还表示,广州去年和今年的国际文学周开了个好头,她非常期待能够看到更多中译本的韩国小说。据悉,赵京兰最新短篇小说《寻找气球》中文版本已经在今年《作家》杂志上发表。明年李文烈更多的中文版作品也将在广州出版。两位出席活动的韩国作家也对各自作品中文译本的出版表示非常期待,相信中国读者也有望通过二人的作品更好地了解韩国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实现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互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