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编辑首先应该练好基本功,有针对性地进行诸如通假字使用、简繁字转换和古文字注疏、点校方面的学习,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古代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沿革等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古文进行注音、断句、注释。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质量上乘的传统文化类图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作为一名出版人,做好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就是在履行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政治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现状
我国传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十分活跃,中国版本图书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共计申报出版传统文化类图书12万多种,呈现出主流挺立、种类繁荣的出版格局。
传统文化类图书市场的繁荣吸引了大批产品入市,与此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鱼龙混杂、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书选题同质化严重
由于传统文化类图书的版权早已进入公共领域,出版这类图书成本相对较低,因而出版社趋之若鹜,竞相投入开发相关产品,市场上不少的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选题重复。比如幼儿蒙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在当当网和京东网上随便一搜,就会显示近万件商品;而《论语》、《孟子》、古诗词等热门文学书籍,重复出版情况更甚。二是图书的呈现形式趋同。同是《三字经》,绝大多数的图书都采用字词注音、注释讲解、相关故事的固定格式,图书的体例、版式设计缺乏独创性,呈现出“千书一面”的现象。
造成传统文化类图书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出版社和相关的编辑在选题策划上的轻率甚至缺失。有些出版社和编辑在缺乏对传统文化独立思考和深度策划的情况下,盲目“蹭热度”,寄希望于短平快的操作方式获取利润,也就难免生产出“东施效颦”,最后积压仓库的图书。
忽视对传统糟粕剔除
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庞杂,其中不乏一些与当今时代发展和价值理念不相适应的内容,需要我们加以剔除。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传统文化图书,一股脑儿地将全文呈现给读者,并没有将其中宗教迷信、封建伦理纲常等内容进行辨析或剔除,从而给普通读者造成困扰。比如民间广为流行的幼学启蒙读物《二十四孝图》,它从解读儒学经典《孝经》入手,讲述孝文化的理念与精神。但其中有些故事,把一个人对生身父母的孝爱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就应该进行辨析。比如《埋儿奉母》图,说的是晋代人郭巨家道中落,喜得一子,却担心养了儿子不能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量埋掉儿子。这种过分强调愚忠愚孝的故事,已与尊重生命的现代精神格格不入,必须进行辨析或剔除。
部分图书编校质量不如人意
市场上有一部分传统文化类图书,还存在编校质量不够精良甚至错误的现象。比较常见的编校问题包括:(1)原文不准确。对作为基础的古文原文,编辑没有核对权威版本,有的干脆直接从网络上下载,省略了点校程序,从而谬误百出。(2)注释有误。汉语存在古今异义和古今异读现象,通假字也较常见。编辑在加工过程中,对古文的注音和释义没有深究,结果闹出不少笑话。(3)在图片方面,一些书中人物的服饰与所处朝代或者人物的地位、官职不符,所用物品在所处的历史时期并不存在。凡此种种,反映出在图书制作过程中,编辑的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责任意识不到位,没有认真核查相关资料。
做好传统文化的“知识摆渡人”
要实现传统文化类图书板块的可持续发展,保有其生命活力,不断为读者提供丰富而优质的传统文化养料,编辑必须有“文化守望者,知识摆渡人”的职业定位,切实担负起新时代出版人的文化使命和责任担当。
不忘“守望者”初心,“摆渡”优秀文化知识
“守望”何种文化,“摆渡”什么知识,这是出版人的立根之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我国,出版人应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这是编辑策划传统文化图书选题的首要标准。以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为例,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爱国、处世、修身三个层次概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编辑在策划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选题时,就应该以此为主要依据,坚守传统文化“守望者”的职业初心,“摆渡”优秀的文化知识,要选择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的、有积极意义的内容,而对其中一些不符合或无法在现今生活中实践的内容予以说明或者辨析。
探索传统文化传播形式,促进传统文化更新发展
传统文化类图书既讲求传承,也追求在传承中以原创思维和方式阐发经典。以传统文化类少儿图书为例。《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我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市面上与《史记》有关的图书不可谓不多,但青岛出版社的《少年读史记》却独树一帜。该书是作家张嘉骅精选《史记》中的人物故事,耗时3年编写而成,共分5册计60篇。该书主要根据《史记》的“本纪”“世家”和“列传”的相关篇章,精选了唐尧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从现代化的视角出发,用清新明快的儿童语言,为少儿读者讲述了一篇篇有温度的历史故事。这种呈现方式拉近了古代经典与现代儿童的距离,消除了两者之间的隔阂,使《史记》这部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在时间的洪流中不至于被淹没,反而熠熠生辉。该书至2018年1月已连续加印近20次,累计销售近200万册,并荣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冰心儿童图书奖等30余项大奖。
不断提升编辑素养,增强质量意识
传统文化典籍大多因为年代久远,不管在内容还是语言上都与现代生活存在不小的差异,因而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古代文化典籍或多或少都有些障碍。市面上相当一部分传统文化图书中存在诸多谬误,这当然和作者的水平有一定关系,但编辑也难辞其咎。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编辑首先应该练好基本功,有针对性地进行诸如通假字使用、简繁字转换和古文字注疏、点校方面的学习,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了解古代典章制度、天文历法沿革等相关知识,不断培养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能够较为准确地对古文进行注音、断句、注释。只有这样,才能打磨出质量上乘的传统文化类图书。
质量是出版物的生命。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原文要选取善本,不能选择有争议的版本,确保文字、注音正确,注释准确,行文流畅,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插图没有常识性错误且图画精良,不能粗制滥造。在审读过程中,要提高敏锐性和敏感度,勤于查阅典籍资料、工具书。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出版人,编辑要牢记传统文化出版的初衷,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增强责任意识,全盘把握,细致审读,做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