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举行
12月21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四川省作协、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主办的“四川省2019年脱贫攻坚文学作品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四川省作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侯志明,四川省扶贫开发局二级巡视员张学勤等出席活动。吴秉杰、胡平、李炳银、牛玉秋、施战军、石一宁、李舫、李朝全、李鸣生、岳雯、杨青、赵宁等评论家就唐俊高的《一湖丘壑》、林雪儿的《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谷运龙的《几世花红》三部扶贫攻坚题材长篇小说展开讨论。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李一鸣主持。
吉狄马加致辞
吉狄马加表示,加强现实题材创作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用文学艺术的方式反映时代进程、关注人民心声,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精神特质。三年来,四川省作家协会与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审时度势,积极作为,深入推进文学扶贫活动,《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一湖丘壑》《几世花红》这三部作品正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动文学实践结出的果实,也是当前现实主义题材创作的新收获。新时代赋予文学创作更开阔深邃的视野,同时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不断提升作品的时代深度、历史厚度、思想价值与美学境界,如何切实将深入生活与艺术修为有机统一,是我们亟须深入思考的课题。吉狄马加期待广大文学工作者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继续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把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作为创作的不竭源泉,从火热的生活中不断汲取艺术养分,激发创作激情,锻造无愧时代与人民的作品。
杨兴平致辞
杨兴平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牢记初心使命,坚定必胜信心,通过实施22个扶贫专项,在住房安全、产业增收、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文化扶贫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脱贫攻坚体现时代要求,反映人民心声,是文学创作的沃土和宝库,是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兼顾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文学题材。他希望广大作家继续秉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理念,以文学的影响力助推扶贫克难,以文化的感召力服务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学力量。
侯志明致辞
侯志明在致辞中说,2019年是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启动实施的第三个年头。三年来,四川省始终围绕脱贫攻坚主题,全面发动、持续推进,累计投入资金350多万元,组织作家捐书56000余册,组织4000多名作家开展主题创作采风活动180余次,营造了良好的文学扶贫氛围。同时,每年确定一个重点地区、一批重点选题,有的放矢,全力攻坚,通过实践形成并建立完善了培训、扶持、研讨、推介等一系列“出作品、出人才”的工作机制,先后征集重点选题400余部(篇),扶持重点作品117部,发放扶持经费102万元,发表出版脱贫攻坚主题文学作品890余部(篇)。此次研讨的三部长篇小说正是四川省“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的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希望通过研讨,促进四川作家在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再出精品力作。
张学勤发言
张学勤谈到,近年来,四川省大力实施“万千百十”文学扶贫活动,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肩挑社会公义,到贫家小院、田间地头去体验生活,和贫困老乡一块干、一起苦,交朋友、结亲戚,用心去探寻一线扶贫干部的担当作为、心路历程,用文学记录四川省脱贫攻坚的精彩故事。截至2019年12月,四川省共创作发表扶贫题材的优秀作品1120余篇。今年以来,四川省扶贫开发局配合省作协开展了“散文名家脱贫攻坚采风活动”,举办了“万千百十·扎根凉山聚集凉山”等文学扶贫系列活动,推出了《高原逐梦》《高寺镇》等一批脱贫攻坚题材的精品力作。当前,脱贫攻坚即将进入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时刻,希望广大作家和文学爱好者继续关心关注四川省脱贫攻坚,关注藏区彝区的脱贫攻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学扶贫作品。
《一湖丘壑》作者唐俊高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作者林雪儿
《几世花红》作者谷运龙
此次研讨的《一湖丘壑》是资阳市作协主席唐俊高的作品,讲述了川中丘陵地区某县作协主席茅寮意外得到一笔奖金后回乡建塘养鱼回报父老乡亲,却不期撞入一场扶贫大戏的故事。通过展现父老乡亲对于改善生存环境的渴望、脱贫致富的努力,作者深刻描绘了乡村面貌的改变和对倾斜的乡村文明秩序的重构,剖析了乡村贫困现象、“三农”问题根源,并细致挖掘和呈现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是四川乐山作家林雪儿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以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在马边扶贫为题材,讲述了一个生长在北京、在中央纪委工作的年轻大学生林修来到山高风寒的四川马边雪鹤村当“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几世花红》由羌族作家谷运龙创作,小说地域特色鲜明,语言清新亮丽。作者依靠多年厚实的生活积累构建了一个美丽且贫穷的“桃花源”世界。由此,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成为叙述的重点,引人深思。
研讨会现场
施战军认为《一湖丘壑》是一场民间大戏,写出了乡村的丰富性。《一湖丘壑》所体现的扶贫工作不是针对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村庄,而是落实到一个个具体的人,在党的关怀、国家政策与个人需求、获得感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桥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是近年来扶贫题材中较为出色的一部,一方面,作者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的真实面貌并带着质疑的目光加以审视,严谨的现实主义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作者在追问生活中困惑的同时又抛给读者一些诗意和美好的东西。
吴秉杰则认为《一湖丘壑》是一部“零度叙事”的作品,作者了解农村生活,小说中的“酸果果、风车车、大小黄狗、假老练”等生动的人物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赵树理、周立波等人的农村小说,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乡村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散文化叙事有一种单纯的诗性,让人联想到史铁生的文字与海子的诗歌,扩展了作品的外延和内涵。在他看来,《几世花红》在三部长篇中内容最复杂,以历史为线索展开叙事,展现致富过程的曲折和艰难,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整体上看,这三部作品与现实生活有紧密的联系,作者既写了自然历史,又写了人类关于人文精神、道德精神的重建,同时关注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
牛玉秋在研讨会上表示,《几世花红》和《北京到马边有多远》两部作品关注的都是大问题,前者从“事”出发展开叙述,后者则从“人”出发,写出了丰富的人物群像,符合创作规律,在深挖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同时,阅读起来更轻松。此外,针对扶贫题材,牛玉秋表示“怕把小说写成报告文学”,因为小说有虚构的一面,还要讲究起承转合,是一种“往小里说”的艺术,她提出,小说体裁能否承载扶贫攻坚这类的大主题创作,值得创作者深思和探索。
在胡平看来,作家书写脱贫攻坚题材很容易陷入模式化和概念化,而《一湖丘壑》很扎实,不回避脱贫攻坚中的现实矛盾。20万字的《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给人一种厚重感。作者林雪儿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利用半年时间深入农村采风,作品中有很多农村的日常细节,人物也很接地气,颇能打动人心。《几世花红》的结构很独特,以一个家庭为叙述对象,主人公是领导干部,有效地强化了主题。
李炳银谈到,三部作品集中体现了三位作家的文学情怀和现实担当精神,对于农村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投入都非常深入。《一湖丘壑》里面涉及大量的四川方言,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几世花红》的作者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人物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在整个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坚守与变更,都拿捏得恰如其分。这三部作品呈现了现实生活的一种状貌,通过写扶贫工程的开展和扶贫干部的经历,呈现出扶贫脱困的艰难性和复杂性,也说明了扶贫攻坚的紧迫和必要,为我们认识今天的农村生活和继续开展扶贫攻坚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经验。
李一鸣在总结中说,扶贫脱困是一件大事情,文学不该缺席,作家应该在场。这三部长篇小说都是有难度的创作,恰当地处理了时代主旋律的规定性与个体艺术的创造性之间的关系,在民族性与地域性、个人性与普遍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做出了探索。
合影留念
(摄影:李英俊 曾易)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