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的周海婴
上海苏州河畔(摄影) 1949年 周海婴
1936年10月20日,鲁迅先生去世的第二天,《大公报》发表了他的遗嘱,有一条便是留给独子周海婴的:“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父亲的嘱咐是压力,也是鞭策,深藏着无尽的爱。长大后,周海婴谨遵父亲遗嘱,“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成为无线电专家。
鲜为人知的是,除了在无线电领域钻研,周海婴自幼喜欢摄影,10岁时开始拍照,14岁时正式学习摄影,从此沉浸在定格、结影、显影的世界里,终生未放弃这一爱好。周海婴一生拍摄了数万张底片,这些珍贵影像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图景,从家庭到社会、从个人到集体,应有尽有,更有历次政治事件的场面和细节穿插其间。作为旧新社会的见证者、亲历者,周海婴对社情民生异常敏感。他喜欢抓拍,用镜头定格所经历的历史瞬间;他不为猎奇,“只希望让它们证明时事”;他不是专业摄影师,所做的事情,只是用影像告慰历史。
“雪痕鸿爪”“大地蹄痕”——这是母亲许广平在周海婴的初学摄影簿上亲笔题写的内容。周海婴一生谨遵母训,低调谨慎,在近70年时间里从未发表过摄影作品。直到2008年,当过摄影记者的长子周令飞帮助父亲整理底片筹办摄影展,并结集出版画册,作为送给父亲80岁生日的礼物。照片一经展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备受好评。
今年是周海婴诞辰90周年,3月2日,“记忆星辰——纪念周海婴诞辰九十周年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启幕。展出周海婴收藏、拍摄的摄影作品百余幅,集中展现了周海婴的审美和情怀,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感受。展览分为5个部分——“家族:爱的记忆”展示了周海婴收藏的鲁迅及家族照片;“上海:弄堂时光”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末上海的市井生活和民生百态;“东北:红色之旅”展示了1948年底周海婴跟随母亲与一批民主人士从香港秘密北上,在东北解放区时所拍摄的照片;“北京:安居乐业”展示了1949年周海婴跟随母亲许广平定居北京后的摄影;“绍兴:乡音难忘”展示了周海婴在鲁迅先生的故乡绍兴祭祖探乡时的绍兴影像。
让人印象颇深的是,此次展览的展陈空间设计以“温暖记忆”为主题,主视觉形象借鉴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先生的书籍设计语言,文武线、乌丝栏等视觉元素结合展览主题、融合现代手法进行设计,整体气氛颇具书卷气和时代感,仿佛一册翻开的书,展现了周海婴的影像人生。
纵观周海婴的摄影,可以看到其作品的一大主题是底层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他的镜头总是直面受压迫的底层人。他拍摄的《难民》系列,原汁原味反映了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环境,作品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此外,社情民生、婚丧习俗、劳作方式等,均有涉猎。在不经意之间,他留住了一个个永远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瞬间。作品《熟食小贩》《修鞋匠》《南货担子》就是这样产生的。
为何特别留意难民、战患、市井风貌?周海婴曾说:“主要是受父亲的影响,当年他对底层人民的关爱,特别是替受伤的黄包车夫包扎伤口等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这种潜意识中的教育对我影响极为深广,可以说是父亲教我怎样去拍照,使我懂得如何用平民视角去关注社会和关爱大众。”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周海婴的摄影,有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历史深层次的东西。对于了解鲁迅同时代的人,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摄影评论家刘铁生说。
1948年底,周海婴跟随母亲和郭沫若、李济深、沈钧儒等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秘密北上,前往东北解放区。当时民主人士北上对外严格保密,没有摄影记者跟随。不到20岁的周海婴凭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和敏锐,将镜头不失时机地瞄向了同行的共和国贤达,留下了他们生活的瞬间。这一组独一无二的照片成为见证历史的 “孤本”。
1949年起,周海婴与母亲许广平定居北京,学业之余,他的目光对准了五十年代北京街头巷尾的社情民生,也包括辅仁大学、北京大学的大量照片。与马新云结为夫妻后,长子周令飞、次子周亦斐相继出生,周海婴喜欢为孩子们拍照,文学前辈巴金、丁玲、萧军等也出现在他的镜头里。这部分摄影作品引起了专家和摄影爱好者的浓厚兴趣。
在今天看来,周海婴的摄影作品似乎没有太多技巧,但他镜头中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和生活瞬间却透着敏感与活力。他常常在有意无意间拍摄照片。周令飞回忆说:“父亲反对摆拍,要求真东西,他不喜欢为了拍照而去拍照。他不拍坐在那里等待摆拍的人,而是等人动起来以后再拍,他喜欢这种感觉。”这种在抓拍技术和瞬间捕捉对象临界精神的能力,在那个时代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影像意识。因此,周海婴被摄影界评价为“无可争议的四五十年代承上启下的一位大师”“中国现代主义摄影的早期开拓者”。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艺术研究所所长李树峰看来,最受启发的是周海婴独有的摄影方式:既非记者,为图宣传效果出奇而大量摆拍或进行后期加工,也不把自己看作什么艺术家,为抒发个人情怀刻意讲求构图或光影效果。周海婴完全抱着一副闲心,在有意无意之间拍摄照片,拍的时候,不为名为利,只图自个儿高兴,对于构图和用光,是按照一般理解做的,拍完后也没太当回事。但日久天长,这些照片组成了一番非同寻常的景观。在摄影中,周海婴找到的是自己的志趣,如今却无意间为大家或小家留下了凝固的瞬间、记忆的星辰。
如果说,好照片有3个标准:第一是社会性,第二是诗性,第三是情感力量。那么,这些标准无疑在周海婴的影像中再次得到印证。“这些过往的图像、生活的印痕、摄影者生命与心灵的记录,将补充文字书写的历史,镌刻记载在中国现代史上,为中国摄影史增添浓浓的一笔,为中国美术馆的收藏增加更多的宝贵财富,成为永恒的记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记者 李亦奕)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