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珍贵文物。
修复古书籍犹如﹃绣花﹄。
熊莉文/图
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惊叹匠人的修复技艺。在毫厘间的展示下,古文物走向了新生。在四川眉山,也有这样一位神奇 的“ 文 物 医生”——文物专业修复师刘良勇,他为文物实施“外科手术”,让它们的昔日风采得到重现。
为修复一幅画耗掉整整三个月
三苏祠博物馆文物修复中心,掩盖在一片绿荫下,穿过细长的走廊,拐几个弯才能找到,里面充满了神秘和古典的香气,置身其中竟让人有种“穿越感”。
见到刘良勇时,他正和徒弟们拓碑帖。“这是一项传统技术,宋代就有了。”只见碑上雕刻的是《东坡居士书》,刘良勇娴熟地刷浆,然后把宣纸恰到好处地贴到碑上,用刷子来回拍打,把碑上的凹字展现在宣纸上,他称这个过程为“打凹”,然后等待宣纸收水,再往上面拓墨,一幅碑帖在他手下展现出来。
“我主攻字画修复,其他的文物修复也会涉及。”此时,刘良勇停下手上的工作。文物修复时不能受干扰,否则很可能毁掉文物。他平时工作中,只要感觉心情不好,就会立刻停手,然后出去走一圈,等心情平复了再继续。
1985年,17岁的刘良勇跟随父亲学习字画装裱修复。31年来,他积累了丰富的修复经验,成为三苏祠博物馆赫赫有名的文物专业修复师。经他手修复的文物数不胜数。目前,三苏祠博物馆内的大量文物都有他的功劳。
古旧字画因年代久远,有纸质变脆、色泽变深、污迹较多、虫害严重等问题。刘良勇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文物保护技术,对字画进行清理、清洗、修复、装裱、加固等,减缓文物的老化速度。
曾经为了修复一幅画,刘良勇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
那是一幅4×2米的名家曾晓浒的山水画,当时该画受潮生霉,有的地方还被老鼠咬成了一堆纸屑。刘良勇用开水慢慢洗去生霉处,再用干净帕子吸干水迹,用针一点一点挑出纸屑,哪怕是针尖大的纸屑他也要小心挑出还原。耐心坚持了三个多月,这幅画终于如初般展现在世人眼前。
字画修复精工细作犹如“绣花”
每件文物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能让历史原貌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刘良勇备感欣慰。
然而,文物修复绝非易事。不仅每个过程重要、繁琐,而且一旦某环节出错,还会对文物造成永久性毁坏,这是刘良勇最怕看到的。
曾经的教训让刘良勇记忆犹新。有一次,一幅待修复的名贵书法作品送到他父亲手中,在揭裱的过程中,老鼠夜晚“光顾”了修复现场,把书法作品抓了一角。后来,纸渣碎片在老鼠洞内找到,又重新修复。但是,这幅书法作品最后还是缺了一笔,留下无法恢复的遗憾。
刘良勇谨记此教训,把修复的文物当宝贝。他每拿到一件文物先观察,思考如何处理,再制定详细计划。
拿修复字画为例,刘良勇先找出相应的旧纸,在开阔平稳的地方铺上油布,摆好针、笔等工具,然后精心调制糨糊,这糨糊调制的质量会直接影响修复的好坏,每次他都亲自用面粉去掉面筋后调制,做到浓淡适宜。
下一步清洗修复环节,是最复杂、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此环节的成败全靠修复者的手艺,需要修复者灵活运用双手,凭着手感来操作。刘良勇用刷子或毛笔轻轻地沾上开水,刷在字画上,再用干净的毛巾小心翼翼地把污水吸干,反复几次以洗去污渍。
清洗干净后要进行修补,此过程犹如“绣娘绣花”,要极其小心。先找出相同的古纸,将其裁剪成小条,补在虫眼、断裂、缺失处,然后用针一点点挑去多余部分,让修补的旧纸与缺失处一致。修补好后就是装裱,此过程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些。经过以上几个环节,一次字画修复就宣告结束。
工匠精神千年传统技法饱含温度
文物修复是一个冷门专业。一位文物修复者,不仅要精于技艺,追求完美,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刘良勇继承了父亲的文物修复精神,也毫无保留地向徒弟传授业务知识。虽然徒弟们都很沉得下心学习,但刘良勇仍不敢有丝毫松懈。这并不是对徒弟不信任,而是他要对文物负责。
“做这行要胆大心细。”刘良勇说,文物修复者就是“医生”,给宝贵的文物治病,需要细心对待。刘良勇一直坚持修复过程尽量不用化学药品,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传统的。为了防止文物掉墨,他用蒸的方式减小对文物本身的伤害。
刘良勇时常告诫徒弟,文物修复要尽可能保持原貌。他常说,所有遗留下来的文物不论残损与否都有故事,文物修复师与文物相遇更要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古旧的工具饱含了传承的温度。文物工作者在修复文物时,宛如穿梭时空与古人对话,而非随性创作。 据东坡文化网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