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热度持续上升——博物馆,客从何处来

2019-04-08 15:05:03 人民日报

热度持续上升——博物馆,客从何处来

数据来源:国家文物局

(解码·文化消费升级)

开栏的话

票“秒空”的演出、“人从众”的展览、新修建的公共设施……这些渐成日常的场景,无一不折射出当下文化市场的火爆、文化需求的庞大。本版今起推出“解码·文化消费升级”系列报道,关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浓的“文化味儿”,循着逛博物馆、听音乐会、追网络综艺等迥异却都走俏的文化样式,看看文化消费的生长路径。

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08年至今,我国博物馆的数量呈现明显加速增长之势。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各级政府备案的博物馆达到了5136家,每年新增博物馆平均在180家左右。

观众的增长更为惊人,最近3年每年的参观人次增量都在1亿左右,到2018年底博物馆参观人次已达到10.08亿。由于观众增长太快,今年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国博物馆正处于“成长期的烦恼”。面对平均每两天就诞生一家博物馆的速度,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正在以超现实的规模开办博物馆”。

年轻观众多了

参观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

“把参观博物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当许多人尚把这句话作为口号时,来自杭州的姚熙远已经身体力行了10余年。从八九岁开始,姚熙远利用假期几乎走遍全国,逛了大大小小上百个博物馆。也得益于这个爱好,今年他收到了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年的积累让我能很具体地说出申请人类学专业的原因。”姚熙远说。

在10余年的博物馆之旅中,姚熙远感受到了两点变化:一是国内博物馆的人气渐旺,越来越多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参观,也会更加专注于展品本身;二是国内博物馆的多元化趋势明显,除了收藏历史文物的博物馆之外,行业博物馆也越来越多,“我参观过一些很有特色的博物馆,如矿山博物馆、某一菜系的博物馆。中国历史悠久,随便选取一个方面展示都很有文化内涵。”姚熙远说。

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陈金廷同样是博物馆达人。高中时,陈金廷就整理出南京65家博物馆的信息,发布在微博上供游客使用。如今一到假期,他常常到博物馆参观,仅南京博物院每年就要去20多次。

参观了这么多博物馆,除了收获知识,还有心情。“有时候自己会很急躁,心情会不好,博物馆的环境能让我安静。”陈金廷说。

现在像姚熙远、陈金廷一样喜爱参观博物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各大博物馆的参观者中占比最大的基本都是年轻人。首都博物馆一项观众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参观者和家人一起参观的占到了43.9%。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调查也发现,19岁至30岁之间的参观者占总人数的比重最大,达44.62%。许多年轻人把参观当地博物馆作为出游时的必备项目。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颐武分析,随着社会教育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年轻人对高品位审美活动的需求会越来越旺盛,高品质文化与流行文化紧密结合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各地热情高了

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创收的重要渠道

和以前比,知名博物馆的人气越来越旺。陈金廷说,现在参观南京博物院,必须提前一天预约才能参观。

“和国外相比,中国的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这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姚熙远说,“降低了门槛,否则100多个博物馆看下来,门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自2008年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以来,参观者的人数就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全国近九成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有专家称,以博物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机构向社会免费开放,堪称改革开放以来公共文化领域影响最大的惠民政策之一,不仅对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代中国博物馆事业全面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现在,博物馆已经成为塑造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创收的重要渠道,各地开办博物馆的热情更高涨。江西计划今年建设10家博物馆,其中包括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新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等。据江西省文化厅博物馆处介绍,目前江西70余个县(包括县级市)里只有6个县还没有博物馆,“我们的目标是县县都有博物馆。”河南洛阳提出建设“博物馆之都”,计划到2020年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家……

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游览和购物,越来越倾向于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中国人的文化需求正在蓬勃发展。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调查,今年春节期间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科技馆、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比例分别达到40.5%、44.2%、40.6%和18.4%,观看各类文化演出的游客达到了34.8%。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说,公众有对文化的需求,博物馆也主动出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这是进步。“现在大家都在微信中晒自己看展览的照片,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博物馆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也改变了自身老态龙钟的形象,令人高兴。”郑岩说。

思维方式变了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放下高冷,变得亲民

姚熙远的朋友看了文化综艺节目《国家宝藏》后对国宝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产生了兴趣,便约他一起去浙江省博物馆参观。到了博物馆他们发现,这把在节目里充满传奇色彩的七弦琴周围聚集了大批观众。“我觉得,把博物馆和电视节目结合起来挺好的,许多原本对博物馆不感兴趣的人在看了节目以后也会去参观,这是向大众普及传统文化的好办法。”姚熙远说。

一位网友在看了《国家宝藏》后评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绝不仅仅因为我们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因为我们五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这些,不能只让考古文博专业的人知道,更应该让所有中国人知道。”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也认为,《国家宝藏》不但改变了观众欣赏综艺的一种态度和感受,也改变了博物馆的思维方式。

博物馆“触电”改变了观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博物馆放下了“高冷”,变得“亲民”。软硬件条件的大幅提升以及社会服务意识的显著增强,是推动观众走进博物馆的重要原因。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各出奇招。甘肃省博物馆推出一组文物表情包,被年轻人大量下载;湖南省博物馆推出“我的假日在湘博”“探险笔记”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场活动的预约名额都被抢光;故宫与腾讯合作推出音乐创新大赛,开赛代表作《丹青千里》上线当日,视频播放量超过2500万,大赛主题“古画会唱歌”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破1.2亿……

张颐武说,观众对高品质文化的需求一直都在,但以前我们在传播文化内涵时,有时候显得直白和生硬,没有尊重传播规律。《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之所以成功,就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了高品位的文化内涵,把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成熟的综艺制作模式进行了有机融合。

展望未来,张颐武认为,随着文化消费意识更主动的年轻一代的成长,未来中国会拥有更丰富、更有活力的文化形态。

《 人民日报 》( 2019年04月08日 11 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