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理性看待手工艺的创新

2019-07-16 15:24:43 中国文化报

理性看待手工艺的创新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策划的2019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将于8月2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图为部分参展作品。

  试错是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常用的方法。手工艺的创新也有发现问题,通过观念创新、工艺创新解决问题的过程。其中可能有新知识的产生,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手艺人综合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要素去进行新产品的开发。所以,手工艺创新有个试错过程,但它与知识创新比较,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手工艺的创新是围绕产品展开的。有时新在对新材料尝试新的加工工艺上;有时新在造型设计和装饰设计上;有时新在产品实用功能的拓展或老产品的功能转换上,等等。其次,手工艺的创新相比科学实验要简单得多,也就是重复出现错误的概率有限,受行业发展规律影响,手艺人不可能浪费大量时间去对一款新产品反复试错,把随机方法用到极致是很不现实的,除非是受命于重大政治任务。再次,手工艺的创新意识有很强的主观性,它是手艺人主动去适应市场,甚至去刺激消费市场而产生的创新冲动。最后,手工艺的创新结果好不好、行不行,市场说了算,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乐于接受创新产品的时候,创新行为才产生社会价值。否则,可能就是盲目地创新,为创新而创新,为艺术而创新,徒费智力和物力。

  科学实验的试错法是个单调乏味,并需耗费大量时间的工作,手艺人的创新相对而言是开放的、有趣的,他们的创新行为始终要与社会各种资源对接,不仅要研究产品的历史,还要研究变化莫测的市场,研究社会分层下各群体的消费习惯,研究全球化带来的时尚和流行风。因此,手工艺的创新是手艺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不完全靠天才,靠灵光一现,相反,扎扎实实地做基础研究工作显得更重要,为消费者服务的诚恳心态也很重要。

  如今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工艺振兴,倡导创意文化产业的形势下,手工艺的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地频繁召开的大型文化博览会上,有大量基于传统手工艺文化元素的创意产品被展示出来,反映出手艺人以及设计师所具有的强大的创新冲动,这是值得鼓励的。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创意产品叫好不叫卖,消费者喜欢看,却不喜欢买。其中原因自然不简单:有的是因为产品好,但价格过高;有的则属于创意好,但工艺较粗,产品不完善;有的产品材料工艺与消费分层之间出现矛盾,也就是说产品的指向性很不明确;也有的产品连创意都不佳,显得牵强、笨拙,既不具有实用性,也不具备观赏性。总之,很大一部分手工艺创新都还走在“半道”上,创新成功的比率亟待提高。否则,大量创新行为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中国手工艺人应该补上创新课程,也就是应该对于创新有个理性认识,明白创新的目的是为什么?怎样才算一次完整的创新行为?

  中国社会在过去的100年时间里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问题也是百年热点话题。本土手工艺面对来自西洋、东洋的现代机械工艺,有过激烈的角逐,而某些外来产品的样式也被本土的手工艺所接受和移植,并逐步成为社会所认可的自己的文化特质。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最终都落实到物质产品上,背后都存在反复的创新试错过程。

  在文化变迁的各种动力中,人类与生俱来的创新意识是最不可忽视的动力之一,手工艺人的创新动力是遏制不了的。创新包括对传统古老工艺的进一步提升,对新工艺的理解和尝试,对新材料和新工具的占有和使用,对新艺术形式的想象和对新市场的强烈探索欲等。结构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一个手艺人只有保持创新活力,才有可能得到同行尊重,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且让其产品获取更大回报。

  文化变迁是一个永不停止的现象,它包含有意识地对传统的萃取与摈弃,也包含本能的创造力的释放,在两者之间起平衡作用的是实用理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有两个,“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要促进人类的创造力就不能不鼓励创新、尊重创新。

  但是,手艺人的创新行为并非都能引发文化变迁,通常有些手艺人的创新遭到同行或市场的抵制,那这种创新行为对原有的文化特质没有产生事实上的修正,只是个人的试验或冒险行动而已。有些群体性的创新行为也会出现偏差,手艺人因为相互模仿、跟风,反而导致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例如在最近20年共同市场的作用下,由于全国各产区的刺绣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比较容易互相适应,所以文化的互相借用越来越明显。其结果是,各民族不同绣种之间原有的文化特质消失较快,技艺和艺术特色逐渐趋同化。在这种趋同化的过程中,苏绣的文化特质占据较明显的强势地位。这种文化趋同现象不止是发生在刺绣领域,在木雕、石雕、剪纸、陶瓷等领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会议)特别指出:“单靠市场的作用是做不到保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这一可持续发展之保证。”这种群体性放弃自己的文化特质的行为不是创新的正路。

  一次完整的创新行为包括“试错——修正——再试错——再修正”这样几次循环。纵观历史,几乎没有一蹴而就的产品创新的成功先例,凡是新产品要成为经典产品,都要经过一段反复打磨的过程。现在的手工艺发展形势是“文化热,市场冷”,越是这样,手艺人似乎就越不容易沉住气。浮躁风一旦影响到创新行为时就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盲目创新,或者寄希望于一创新就成功。在手艺人的工作室乃至许多工艺美术大师的产品陈列室内,都有大量的新产品趴在橱柜中,少则数十件,多则数百件。它们多数都没有得到市场认同,或者干脆诞生之后就没有与消费者见面的机会。这种轻率放弃的做法让很多创新行为都死在“半道”上。

  全社会倾向于去鼓励创新,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手艺人创新所产生的资源浪费现象,其实,这一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

  仔细观察那些被闲置的创新产品,笔者注意到,有的创意好,只是工艺略显粗糙;有的设计老套,但工艺甚佳;有的造型跟不上形势,满足不了当今生活方式的变化;有的产品好,但包装不匹配等,都存在有待改进的“瑕疵”。但如果能虚心听取消费者意见,有针对性地对创新产品的“瑕疵”进行修正,就一定能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现在的情况是浮躁,随创随扔,不能够把一件事做完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