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重识《芥子园画传》

2019-07-22 15:04:23 人民日报

  传统经典中国画教科书《芥子园画传》,以独特的“画学—画法—画技—画谱”结构,使对书自习成为可能。问世以来,《芥子园画传》被重印、重刻、增补多次,助益画坛300余年。近年来,随着对《芥子园画传》多种传世版本以及受其影响名家作品的不断展示,追求还原初貌的四色印刷本逐渐增多,新编本不断出版,美术界再掀“芥子园”热。热潮背后,是当下对艺术传统的再发掘、再认识,是为当代艺术创新筑牢文化根基的新尝试。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芥子园画传》作为习画门径的工具性,却忽视了其图像形式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明末清初几部著名画谱,如《顾氏画谱》类似“历代名家作品集”;《唐诗画谱》不侧重传授画技;《十竹斋画谱》只提供书画图示,并没有多少文字阐述;而《芥子园画传》则图文并茂、技艺结合,梳理艺文脉络,化繁杂于浅显易懂。由此可见,《芥子园画传》面对的群体更为广泛,它可为初学者、普通读者、业余艺术爱好者、识字工匠等,提供文人性的审美品位、绘画图样、主题以及画艺技巧的学习样本。可以说,《芥子园画传》在艺术教育、传播上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在国外,《芥子园画传》同样影响深远。在朝鲜,绘画主流呈现南宗文人画至上倾向,与《芥子园画传》的影响不无关系;在日本,《芥子园画传》助推了南画的发展,在翻刻过程中,其版印技术和调色法甚至对日本浮世绘产生影响;在欧美,《芥子园画传》成为普通人了解中国绘画的重要窗口。从图像文化、大众文化和文化传播角度来看,《芥子园画传》版刻的山水、花鸟样式以装饰意趣淡化了图像的叙事性,这有助于消解外国人士因叙事绘画带来的文化隔阂,拓展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诠释空间。

  广泛的影响力和图像形式背后,是中国画的创作观和理法体系。自古以来,“文以载道”的道技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所在,这也使传统文人画更强调抒情写意、注重画理和技法的总结。如果单纯以西方式的内容与形式来解析文人画,势必很难把握它的内涵精髓。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芥子园画传》以饾版彩色套印技术实现了图像精细化表现。它以草虫、翎毛、梅兰竹菊以及山水等画科、样式来建构体系,实现样式程式的“集大成”,将文人画的高逸之品转化为人人可依据口诀上手的平凡雅趣。其图像形式既不是宫廷华贵之风,也不是木版年画朴素之风,而是呈现“雅俗共赏”之趣味,满足了明末清初以来广大民众对绘画的研习与欣赏需求。

  这种“雅俗共赏”的趣味,随时代发展沉淀并演变成一种文化传统。“雅俗共赏”是审美上朴素与精雅的融合。雅的俗化可以争取更多艺术的观众,俗向雅靠拢则可以提高文化品位。在文化传播、发展、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雅俗不断融汇,融入民众日常生活中,“雅俗共赏”成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

  民族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文化载体,艺术传统连接着文化的精神命脉。在这方面,《芥子园画传》可谓中国画传统的微缩景观。创作上,“上穷历代,近辑名流,汇诸家所长”的《芥子园画传》,其画谱图像既不是编者凭空臆造,也不是刻板复制。这种“自不宜作刻本观,更不宜仅作画谱观也”的画面,恰是创作者在对某一经典风格、样式、图式理解基础上摹写加工,进而赋予恒定母题以新的审美趣味的创新探索。应该说,其平衡了规范与灵活,有序而不僵化,组织得相当艺术。程式化的笔墨技巧,作为从生活中提炼出的艺术表现方式的高度概括,不仅向大众传播了中国画技艺,也传播了中国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创造、文化传播的艺术立场。这种艺术立场,方是《芥子园画传》之于今天的另一重价值与意义。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1日 08 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每日推荐

每周热点

  1. 1《中华古诗文书法作品选》第一辑出版

艺术批评

收藏关注

推荐资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