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河南大学被迫迁至洛阳潭头镇,图为学校总部原址。
河南大学 本版图片来源于河南大学官网
【中国故事】
在位于古城开封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史馆,安放着一块巨大的牌匾,“维护文化”四个金色大字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熠熠生辉。此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陕西省商南县十里坪镇黑沟村。两块牌匾的空间距离为518公里,时间跨度为67年。它们维系着河南大学和商南县赵川镇之间的校地情谊,穿越时空,历久弥坚。这背后,是一段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文化守护的感人故事……
跨越62年的追寻
“这块牌匾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也写下了赵川这深山僻壤之地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
1983年的一天,一通来自远方的电话打进了河南大学(时名河南师范大学),接电话的老师听到了带有浓重方言且略带急迫的声音。简单沟通后得知,电话来自陕西省商南县赵川镇,打电话的是一位胡姓年轻人,他说自己从小就听说河南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们在赵川镇住过,他对这件事很好奇,打电话就是想向河南大学的教授们求证一下,还记不记得这件事。这位老师表示,“河南大学没在商南办过学。”年轻人说,“这里有刻着河南大学校长和教授名字的金匾为证。”“那不可能。”这一次遥远的通话就这样结束了,但却为一段历史佳话埋下了伏笔。
2006年7月,河南大学已恢复校名二十余年(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时任河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的王学春入选中国“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专家巡讲团。在陕西省巡讲期间,王学春偶然间遇到了商南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雷家炳。雷家炳听说王学春来自河南大学,显得格外激动和亲热。他向王学春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信息:“河南大学和我们赵川镇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呢!1945年,当时你们的校长张广舆曾带领院长、教务长、训导长、教授、讲师等五十余人来到我们商南县赵川镇避驻,历时两个月,受到当地乡民的热情接待,得到多方面的关照。尤其在时任乡长党飞武的保护下,得以安全。你们还向这位乡长赠送了题名‘维护文化’的金字牌匾,以志答谢与纪念。”对河南大学校史熟稔于心的王学春听后十分惊讶,忙问详细情况。雷家炳如数家珍:“此牌匾选用稀有的上等白果树木材制作,采用土油漆推光;上面镌刻底红涂金字,古朴典雅;匾上的文字由校长张广舆亲笔所书,‘维护文化’四个金光大字,雄劲端庄,气势开张;小字更是清秀圆润,舒畅流利。这块牌匾现在保存在赵川镇一名文化干事家里。”
原来,雷家炳是1997年4月在赵川镇下乡时,听说了这块牌匾的情况,还特别进行了调查并见到了实物。他动情地向王学春表示:“风云变幻,已过去了60多年。这块牌匾记载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罪恶历史,也写下了赵川这深山僻壤之地一段鲜为人知的光荣历史——‘维护文化’!保护过一批国家栋梁,使这个老革命根据地又增添了一道瑰丽的光环啊!”
得到这一重要线索后,王学春激动不已。巡讲结束后,他多方联系存匾人。赵川镇那位文化干事却一直联系不上,后经多方查找得知,他已经到山西做生意,好久没有回来了,而接替他工作的文化干事也已调到别处工作。顺着这条线索最后还是找到了这位继任的文化干事——当时已任职商南县十里坪镇水文办主任的胡传林。巧合的是,胡传林正是当年那位打电话到河南大学的年轻人。得知河南大学方面主动寻找牌匾,他自然非常激动和热情,答应尽快落实牌匾的下落。王学春一边继续与商南县保持联系,一边向学校方面汇报了相关情况。时任河南大学党委书记的关爱和认为此事意义重大:若历史事实果真如此,不仅校史得以完善,更是河南大学在抗战的困苦中艰难办学、传播文化、深得民心的历史见证,是对师生进行爱国荣校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学校方面当即指派王学春和多年从事校史研究的时勇(现已去世)两位同志带车赴商南县进行实地调查。
2007年3月27日,王学春、时勇在商南县赵川镇见到了多次通话、素未谋面的胡传林。据胡传林讲,他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别看我们这里穷山僻壤,抗战时期还住着国立河南大学的好多教授呢。当年很少有人戴眼镜,那年一下来了好几十位戴眼镜的学问人,可把人们稀罕的不得了,后来还用一块大匾刻着他们的名字呢!”时间一年一年过去,“河南大学的校长和教授们在赵川住了好久”这件事总是在胡传林心头萦绕,终于在1983年的一天他忍不住跑到镇邮电所,用当时的手摇式电话,通过一个又一个总机接到了河南大学。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为了迎接来自河南大学的客人,胡传林在赵川已经等待两天。他说牌匾现在存放在黑沟村,离赵川有二十多里地,由于此前的一场特大暴雨,前往黑沟的公路都冲坏了。四个人头顶烈日,翻山越岭,费尽周折终于在当天下午4点左右赶到了黑沟。虽然满身疲惫、饥肠辘辘,但是王学春、时勇和司机左师傅一行却精神振奋、激动不已,因为他们代表“河大人”又踏上了这块阔别62年的热土,因为他们终于见到了这块雕刻着抗战岁月中校领导和教师名字的牌匾。四人吃力地从一村民的屋内移出这块巨匾,感到的是河南大学历史的厚重。举目望去,当年的烽火硝烟似乎还未散去,老校长、老教授们一个个出现在大家眼前……
此牌匾内芯高1.05米、宽2.28米,四周近一尺宽的雕花外框在“文革”期间被砸、烧。黑底红色的“维护文化”四个字引人注目,每个字高48厘米、宽34厘米。牌匾右方题记:“乙酉仲春,同人避地赵川,赖飞武乡长急公好义,得保安全,谨赠匾额,永作纪念。”左方落款: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张广舆拜题。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吉日立。在牌匾的正中下方刻有“国立河南大学教务长郝象吾、训导长赵新吾、文学院长张邃青、理学院长孙祥正、农学院长王直青、讲师徐正斋,教授宋玉五、李燕亭、栗耀岐、嵇文甫、田淑民、王鸣岐、段凌辰、王牧罕、马辅岑、陈振铎、李子纯、张绍三、康士品、黄屺瞻、任秋访、朱芳圃、杨震华、郭翠轩、张祥卿、张克勤,讲师鲍希若、张济华、张乃惠、张元龙、马星五、李藩生、赵天吏、郭田岱、袁惠民、阮殿元,教导员王子衡,代总务长王少甫,文书主任白惺农,出纳主任刘希彭,会计主任王守恒,注册主任寇作则,训导员刘宝民,训导员杨子国,庶务组员贾铭新,宗弟教授兼秘书玉峰仝敬赠”楷书小字。
一段文化守护的往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当时河南大学确实拿不出什么贵重物品来表达感激之情,大家想到了赠送一块匾额”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