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0月2日电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26日开幕,当天下午,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举办,国内美术界的专家们就全国美展与中国画的发展各抒己见,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专家观点(节选)
图为何家英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与以往相比,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表现非凡,让人耳目一新。大多数作者都有一个博大的胸怀,有国家情怀。从整体上来看,本届中国画展有一种宏大的气象,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人文精神。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情感汇聚在一起,描写出了今天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的崭新状态。
今天,我感觉很多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这些作品把现实生活创作成艺术语言,带有一种艺术高度,提炼和提升了生活的境界,十分可贵。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
图为张望发言 主办方供图
通过动员、观摩、指导,我们围绕展览发掘了很多优秀作品。同时,从很多作品中可以看到,年轻人确实把现实主义创作思想,跟近些年出现的新鲜艺术语言兼顾了,同时,集体情感和个人情感也进行了结合。
——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协主席张望
图为尚辉发言 主办方供图
全国美展是具有庆典性质的展览。第一届全国美展至今,涌现出的作品基本跟反映社会正能量相关。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可以说对70年中国画发展的回顾与小结。其中,《使命》和《都是热血儿郎》都表现了当代青年人的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价值。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表现历史题材的并不是特别多,表现积极健康形象的现实题材还是非常多的。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
图为罗世平发言 主办方供图
此次展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普遍能在此次展览的画面中感受到年轻气息,入选的和获奖的作者都年轻化,这是一个新气象。
二是感受到“大制作”,总的来说,作品尺幅都在2米左右,小的作品非常少。年轻的画家用作品告诉我们工笔画也能画大制作。而且现实题材很多,这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三是工笔画从技术手段、材料、工艺、制作手法,都比原来丰富许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主任、知名美术理论家罗世平
图为牛克诚发言 主办方供图
2019年,我们在全国美展中国画展可以寻找到真正的中国当代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根植于中国现实土壤。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必然对文化有所要求,文化也要影响世界。我们每个人都与现实共前进、共成长,我们在创作时也不可能无动于衷,作为艺术家要主动介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贴近生活、感受真情。
二是用当代性展示丰厚传统。中国艺术前行的路线,是在回望的情况下,用当代思维前行。作品中的传统性领域非常广,既有人文主义,也有匠人精神。
三是要展开全球视野,梳理文化自信,让中国影响世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
图为吕品田发言 主办方供图
一是这届美展一如既往地体现了一个传统,即构思巧妙。作者没有很概念的理解主题,概念化的反映现实生活,更没有图解式的作品。
二是作品面貌丰富多样,这种特点表现在题材上的广泛性,但凡我们平时在关注的问题,都在美术作品上有所反映。
三是作品普遍制作非常精良,还有很多趣味性。不看整体,光看局部,也能让人饶有兴趣。
这三点都反映了一个创作状态,就是作者都从平和从容的心态去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
图为李一发言 主办方供图
本届是全国美展第一次来山东办。山东的作品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是非常不错的。入选数目来说,本届山东作品入选数量也是历届最多。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
图为黄宗贤发言 主办方供图
全国美展这种形式,给我们所有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平台,它给各画种进行了一种主流景观的呈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多样性、鲜活性、丰富性在此次展览扑面而来;二是世俗景象、百姓的生活都在艺术家的笔下得到生动直观的呈现;三是很多艺术家创作基于对时代的真情感受;四是媒介语言的跨界性,如何更好地使用国画语言,值得思考。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副主任、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