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至10月8日,“具象的当代性·第三回”在上海徐汇艺术馆举行。这是“具象的当代性”这个主题自2015年开启以来的第三个年度展览,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傅军担任策展人,11位中青年艺术家参展。与前两届不同的是,“具象的当代性·第三回”探讨的话题从具象油画拓展至整个具象艺术范畴,参展艺术家也从上海扩展至全国。展览开幕当日,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就“具象的当代性”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
参展艺术家肖敏提出:“具像的当代性”这个主题背后隐藏着一种焦虑心态,而今艺术手段变得更加多元,但艺术家却似乎没有变得更加自由,艺术标准的多元化,让艺术家更不自信,需要依赖外界坐标来肯定自己。参展艺术家石至莹认为:我们处在非常多样的艺术生态环境里面,但每种风格有自己的逻辑,在这里面,评判好坏依然是回到绘画最原初的根本,比如造型、色彩,或者是气息,艺术家现在的目的就是要把自己这一块做深。
艺术家王劼音则表示,学画的时候会讲究透视、结构、色彩、造型,但归根结底,绘画的表达还是跟个体的生存状态有关,因此,抄袭和借鉴是行不通的。参展艺术家张晨初提出,因循守旧或抄袭国外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坚持中国的、接地气的当代性,其中坚持独立性很重要。
王劼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退休教授):
画面的深度,跟画家的生存状态有关系
早期学画的时候要透视、结构、色彩、造型,画面构成要弄的很好。画到后来觉得不是追求这种东西,要追求深层次的东西,但是什么也讲不出来,这个事情很玄妙,很难讲清楚。
比如北京有一个画油画的朝戈,他也画人体,也画肖像,他画出来的东西,就觉得不知道有一种什么东西在里面,很厉害。我还跟他一起写生过,他慢慢拿个小笔,画茶农采茶。按我们过去审美观点,这个地方是不能画的,他在太阳下面慢慢弄,弄出来一张画很笨,而且有一点难看。
我很难讲朝戈这种人好在哪里,只能自己体会。就比如画苹果,就是不一样,画的鸟也都不一样。我想这是不是跟一个画家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也有关系的。
有一次开双年展,外国有一个叫马琳·杜马斯,总觉得这个人很厉害,也说不出来有什么好。现在这种画蛮多的,还是跟她不能比。什么原因?后来我看了一点材料才知道,像这种杜马斯这种人,包括西方还有很多人是什么状态出来的。就是60年代法国搞运动,年轻人心情觉得很压抑,对未来看得不清楚,吸毒、同性恋,她弄的变形东西跟她的生存状态吻合。如果现在有个人日子过得很好,想画灵魂扭曲是不行的,只能表面模仿弄这种东西。所以我感觉画画到后来要研究画面后面的那一层东西。
傅军:其实我们可能更要关注这个作品跟艺术家生存状况、生活方式的关系。你再进行创作的时候,可能会更挖掘自己真正想要表达什么。
白璎(参展艺术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副教授):
国画的纯粹基因还是要保留
这么多年来,画人物画,主要还是画我关注的东西,而且我画的题材大部分都是都市题材,尤其以女性为主,从男性角度关注女性。我觉得画人物画对我而言更多只是借壳而已,我更加多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刻画。我只关注当下的感受,我觉得感受到了,我就去画它。所以我更多是从个人的角度去演绎。
现在这个时代,艺术表现是多元化的,具像作品肯定面临挑战,因为大家的审美习惯改变了,从以前的单一向多元转变,视觉经验改变以后,反过来对具像创作可能会有更高要求。另外一方面,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怎样更好保持国画的纯粹经验图式,我觉得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多元化情况下,很多国画已经不是国画了,但我觉得,它的纯粹基因还是要保留的。
我是学院老师,有时候自己的创作跟教学有关系。我就谈谈国画。国画现在有两种类型:一路还是按照传统基因的要求;还有一路就是摆脱,完全颠覆,没有标准,实际上就是没有国画标准,这样就会打乱我们国画原有的审美和形式语言。语法没有了,怎么叫中国画?中国画如果要走到成熟、给人认可,需要花很多年工夫,光一个线条就让你练很长时间。很多人耐不住寂寞,不愿意这样做,就弄一个没有标准的,现在很多作品都是这样,所以我会谈到这个问题。
傅军:我觉得以往我们无论是美术还是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做基本功。艺术家其实在丰富当代性的可能性,以前我们是可以根据经验判断的,未来不是经验可以判断的,未来的可能性,我觉得未来价值就在于有很多可以可能性。
白璎,涉No,1,纸本设色,2015
王大志(参展艺术家):
通过画面,表达我们的生存状态和认识
到底画画是为了什么?我理解艺术就像文学一样,文学用文字表达对世界的认识,我们做艺术,就是通过画面,或者是绘画图式、形象来表达我们生存状态和认识。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写道:没有人需要艺术,除非你自己需要。我觉得这句话讲的很有道理。我们做艺术更多是从自己出发的。没有人一定需要这样的艺术品挂在家里。就像王老师提出,经过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在画面上会体现出更加本真的东西,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自己的生存状态。
就我自己而言,我这次参展作品以多肉植物为主。近年,多肉植物比较流行,是一种时尚的植物样式。在本身希望通过绘画可以表达传统文人的生存状态或是审美趣味。虽然是油画,但也是中国人、当下人在画油画,还需要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自己的生存状态出发。我平时就喜欢种植物,在家里、办公室都种植物。对于植物我有一点自我映射。
王大志,游花观景之二,布面油画,2016
孙丁一(参展艺术家,工作生活于杭州):
从云南到江南,环境变化对我的影响
我去年从学校里面刚走出来,研究生毕业,还属于探索的阶段,现在整个画面的感觉相对来说比较稚嫩一点,和前辈相比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