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展览越来越多,怎么选择?怎么看?怎么评?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从今天起将在原来每周“评展·资讯”的基础上,再次推出系列评展专栏,力求以独立态度多角度深层次看展评展。本期推出的是策展人与特展研究者贾布的“和贾布看展”专栏,评述的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同时也特别邀请到专业嘉宾范文兵参与。
名称
:栖居的庆典 真实·虚拟·想像——巴克里希纳·多西建筑回顾展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展厅
时间:2017年7月29日至10月29日
票价:免费
推荐度:?????
优点:在展厅中试图为观众还原出建筑的空间感,这在建筑类的展览中是非常少见的。
缺点:全英文的多西生平介绍,碾压观众;找不到展品的分类逻辑,叙事线不清晰。
PART A 丨 贾布:那我考考你,槙文彦(日本建筑师)这三个字,用英文怎么拼?
(贾布系喜布文化创始人、策展人、特展研究专家)
展陈设计
在各种类型的展览中,建筑展的难度可能是最大的,因为展览总是在一个建筑空间里举办,而所要展示的建筑——也就是展品本身几乎不可能被搬到现场来。
通常,被冠之“建筑展”之名的展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建筑作品的文献式回顾,展品基本上是照片(建筑设计、施工过程,已建成建筑使用场景)、图纸(建筑师的手稿草图、效果图等)和模型实物这三大类。在早几年建筑展的“蛮荒”时代,你经常会看到展厅里只有印着照片和项目说明的喷绘展版。
另一种是具有建筑感的装置艺术,或者说是有艺术性的类建筑模型,它们大多出自建筑师之手,很多时候是建筑师用来思考结构、材料、功能以及审美的探索过程,或者是建筑师们用“艺术”的方式来盖一个在现实中盖不起来的房子。
所以,我在看建筑展时经常会恍惚,如果是那种图文展板类的展览,这种观展体验,和坐在家里看一本建筑师作品集有什么区别?比如前一段在PSA里的“伊东丰雄——曲水流思”,本质上就是把展板切出造型然后平铺。如果是那种艺术化创作的展,嗯,基本上我还是当成一个艺术展来看的。
铺垫了这么多,是为了赞美一下“多西回顾展”在展陈上所下的功夫,看得出,策展人非常努力地试图在展厅空间里还原出人在建筑空间中的空间感和尺度感。换言之,是让观众去体验建筑空间,而不仅是观看、学习相关的知识。
比如“卡拉玛家宅”展区,房子的实景照片几乎是等比例地打印在墙面上,观众站在照片墙前,就可以获得一些身处于这个空间中的身体感知。更好的例子是对“桑珈建筑师工作室”的场景复原,这是多西自己的工作室,巨大的实景模型嵌在印有环境照片的展墙上,为了强化空间感,还使用了缩小远端尺度的方式来加强透视效果。
结构与内容
多西并不算是那种“誉满全球”的明星建筑师,但他可以被描述为“印度最重要的两位建筑师之一”,另一位是和多西基本同龄的查尔斯·柯里亚(Charles Correa),柯里亚曾在1992至1998年担任普利兹克建筑奖的评委。
多西师从柯布西耶,并将柯布西耶、路易·康和泰戈尔视为他的精神导师。按照专业嘉宾范文兵的观点,多西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极明显地受到柯布的影响,直到晚年时期,当他回归到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后,才开始脱离导师的影子。
展览的结构,在正式开始展示建筑之前有一段相当长的序厅,印度市井生活的图片、印度风格的音乐,以及多西用细密画方式绘制的建筑示意图,这些元素都都很好地向观众提示了建筑师的文化背景,让观众可以快速调整到展览主题的频道上来。
然后是一整面墙大概有四、五米长的多西年表,从结构上来说,这是非常准确的方式,然而但是,必须强烈吐槽,密密麻麻、图文混排、全英文!看中文要扫二维码。对一个建筑师生平及作品的介绍里,会有大量的地名、人名、流派名,这些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英文阅读的范畴,能认出Le Corbusier和Louis Isadore Kahn肯定已经是高度专业的观众了,那我考考你,槙文彦(日本建筑师)这三个字,用英文怎么拼?
这是态度的倨傲,还是布展来不及了?
看展的时候,我好几次听到有人在旁边悻悻地说:回家学英语去吧……唉,我们观众是多么善良啊。
展品中一共有近30个建筑的介绍,还有几件他设计的家具。建筑的类型包括私人住宅、集合住宅(约等于商品房)、城市规划、社区改造、文教功能的公共建筑、画廊、工业园区、高层建筑,等等。这个展览我前后看过三遍,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这些建筑被归类到不同展区时的分类逻辑是什么,不是时间、不是类型、不是体量,好像也不是建筑理念。
也不是我笨,专业嘉宾范文兵也没有找到这条神秘的线索。
PART B 丨 范文兵:他在学习柯布和康的作品时,反而,很印度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学系副系主任,思作设计工作室主持建筑师。范文兵是国内活跃的建筑师、建筑教育家和建筑批评家,对建筑有着自己大胆而独立的见解。)
原本以为看完这个展览会有很多感慨,特别是对于一个(文化艺术)非主流国家的建筑师,如何在文化艺术主流(西方)世界里获得国际性(主流)成功,应该会有很多感触。但不曾料到,这似乎是这几年PSA建筑展里,最觉得无话可说的展览。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