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真实发生在广东的经验,为什么不拿出来让今天的人参考?”自春节前,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黎光就将其长篇报告文学《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原有素材重新创作,与互联网平台知乎合作推出《非典纪实:瘟疫与人类的生存战》专栏,关注度高达4万。现在,杨黎光正与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合作,计划制作100集音频节目《杨黎光说故事》,讲述广东抗击“非典”的故事和经验,以及病毒的历史和变异。
SARS暴发时,杨黎光就曾不避艰危,深入一线灾区长达42天,共采访近40个单位、120多人,对不少病患和抗击疫情的情形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告,提供了大量认识和应对SARS的真实情景。
灾难平息后,杨黎光的思考从未停止,于2003年底写出《瘟疫,人类的影子——“非典”溯源》,透过SARS的出现情景,对生命与细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展开追问和思辨,回答和引导人类如何面对瘟疫,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因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刚出现时,杨黎光即和知乎合作,聚焦对疾病的理性思考、流行病斗争的宝贵经验、面向未来的命运思索等主题,将17年前大量一线采访资料重新整理、分类,以适应当下互联网阅读的形式讲述“非典”时期医务工作者、病患的纪实故事,在回忆中总结抗疫经验。
“为了创作而去疫区肯定是不提倡的。”杨黎光说,似曾相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他想起17年前的“非典”。因此,他参与这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役”的方式,就是将过去珍贵的一手资料重新编写,借助互联网平台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17年前的宝贵经验。
因为认为自己“不属于网络写作领域”,杨黎光曾拒绝过知乎网的合作。随着互联网各平台的发展与规范,杨黎光开始试着进入这个“受众广泛”的载体,与知乎一拍即合,共同回顾“非典”经验,为当下抗击疫情提供参考,没想到热度居高不下。“不得不承认,网络传播力量真的很大。”杨黎光感慨,“和报纸、杂志、书籍一样,网络其实也只是载体的一种,我们作家还是可以试一试的。”
除了网络专栏文章的形式之外,杨黎光还将以“听书”形式将抗击疫情的经验在喜马拉雅上推出《杨黎光说故事》,以每集15分钟、总共100集的体量,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真实故事,将如何认识、战胜病毒,广东抗击“非典”的纪实情形娓娓道来。
在喜马拉雅App“抗肺炎”栏目中,可以看到专家解读、防护指南、心理调节等多种了解疫情的节目,“目前暂时没有从老百姓的角度去分析疫情的节目。”杨黎光认为,病毒传播防不胜防,最终还是要全民具备相关知识、防护意识。
即使曾获“鲁奖”,杨黎光也没有直接照搬《“非典”溯源》原文,而是充分考虑喜马拉雅平台本身的受众需求,用适宜“听”的语言形式,将海量素材重新裁剪、分节、设标题,创作成设有悬念、引人“追”下去的音频文字稿,共计划写40万字。
“这几天几乎熬了通宵。”为了节目尽早面世,杨黎光马不停蹄地撰写前20集的底稿,每集近3000字,同步由深圳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录制,“希望能从这一集集穿插了许多疾病知识的音频中,让大家对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有更深入的了解。”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