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的南端,澳门犹如一颗宝石般闪耀在珠三角的西岸,它夺目的每一面,都是不同的精彩。澳门非常小,可以说是“弹丸之地”,却引得各位文人骚客竞折腰。刚刚落下帷幕不久的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由澳门基金会与澳门笔会主办),让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么一批天性敏锐、人心醇厚的创作者和精彩绝伦的作品。
2019年9月23日至24日,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颁奖礼、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峰会”、“澳门文学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澳门科学馆会议中心会议厅举行。此次活动由澳门基金会与澳门笔会、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文学基金会合作举办。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薛晓峰,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吴义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澳门特区特派员公署公共外交和新闻部主任郑新友,全国政协常委、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马有礼,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穆欣欣,中华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小慧,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李瑞琦,澳门日报社社长陆波,澳门笔会会长李观鼎,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区荣智等参加了颁奖仪式。
吴义勤在致辞中说:文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是推进文明对话、增进互信友谊的重要纽带。澳门与内地的文化文学交流日趋频繁深入,每年都有多场文学交流活动在澳门或内地举办,内地学者对于澳门文学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也不断出现新的成果,两地文学在对话交流中不断深入融合,两地作家也在交流互鉴中共同成长。今年出版的“澳门文学丛书”是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文学基金会和澳门基金会合作推出的第四批作品,“丛书”已经成为集结澳门文学作品、团结澳门作家、展现澳门文化形象的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向全世界讲述澳门故事、展现澳门精神的重要窗口。
吴志良在致辞中说:“澳门文学奖”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十年,本届分设本地和公开组别,一方面继续鼓励优秀的本地文学创作,另一方面让“澳门文学奖”的品牌效应扩展至其他地区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品,期待世界各地的文学家更加关注澳门,更多书写澳门,讴歌澳门社会文化的奇特和澳门居民的人性光辉。“澳门文学丛书”则是与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华文学基金会合作的一次塑造澳门文学群像的尝试,希望用10年时间出版100种,全面、系统整理出版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澳门当代文学作品,以此推动澳门文学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扩大澳门文学的读者圈和影响力,并出版“丛书”的精选本《美丽澳门》,作为文学界向澳门特区成立20周年的献礼。
李观鼎在致辞中提到:“澳门文学奖”自1995年至今已举办12届,堪称一桩澳门文化盛事,其意义和作用正在日益彰显出来。澳门文学奖建构起一个澳门写作人云集、文学氛围浓郁的互动现场,本届更扩展至全球华人范围,由此建立作家之间、作家与社会各界和世界各地的联系及沟通,确乎产生了广远的磁场效应,十分有利于创作个体和澳门文学整体形象的自我凝视和反思,从而寻找新的内涵、形式和手段,丰富、光大澳门文学。
谭健锹代表澳门文学奖的获奖者发表感言。他认为澳门人钟情文化,也热爱文学。澳门是一座文艺小城,只是,她的文学情怀隐藏在美艳的霓虹灯背后,隐身于那些百年老屋、寂寞小巷、沧桑街区之中,不像幽灵那样缥缈清高,却像妈妈煲的老火汤一样醇厚。澳门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能被我们发现故事、闻到味道、发掘传奇、找到属于澳门也属于中国的韵味!
“当然,如果没有七八十年代甚至是更早年代的播种,没有前期先行者的默默耕耘,断乎没有今天文学奖的张扬展示。澳门文学或曰起步慢,且不说上世纪70年代前澳门文学长期处于少部分人‘荷戟独彷徨’的寂寞,只略数80年代开始有意识的拓荒开垦,梳理出一条思路,只为让大家更清晰地看到,老中青三代的坚持,使我们的文学创作持续发展下来,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1983年《澳门日报》纯文学版《镜海》创刊、1984年举办澳门文学座谈会,提出要建立鲜明的澳门文学形象;1985年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出版‘澳门文学创作丛书’,辑录刊登于《镜海》版的作品,该学会在《澳门日报》和有心人的支持下,于1986年举办规模更大的‘澳门文学座谈会’。这四件事情,建立了澳门文学作品的发表平台、认真研讨了澳门文学、集体展示创作成绩,都让澳门文学界感到欢欣鼓舞。随即还有作家组织澳门笔会、五月诗社的成立。同时期,澳门作家代表李成俊、李鹏翥、陶里、邱子维、谭任杰、汤梅笑、陈浩星等相继出席粤港澳以及澳台作家联谊会;与广东作协、珠海文联、中山文联加强文化交流;数度邀请著名作家秦牧、紫风、杜埃、林彬、陈残云、陈芦荻等来澳主持文学讲座。90年代初开始,廖子馨参与在内地举办的多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以及在美国、日本等地举办的‘海外华文作家代表大会’。为了提升文学评论的视野,尔后陆续邀请著名学者钱谷融、饶芃子、殷国明、杨扬等访澳并举办座谈会,邀请金庸、叶嘉莹、梁羽生等作家、学者主持讲座。
“直至90年代中期,澳门基金会开始致力于促进澳门文学的发展,于1993年与澳门笔会合办两年一届的澳门文学奖征文比赛,并和《澳门日报》合办‘澳门中学生读后感征文比赛’,着力培养青年写作队伍,推动社会阅读风气。这两项举措给新一代文学爱好者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让他们较为顺利地走上创作的路子;有时他们走得快,偶尔又会稍慢下来。”(李鹏翥《推动澳门文学持续发展——澳门文学奖十届得奖文集序言》)
“这些年来,澳门公、私机构出版的文学著作不在少数,特别是《澳门日报》出版社每年都推出几部文学作品,而澳门基金会也不遗余力,继陆续出版《澳门散文选》《澳门新诗选》《澳门短篇小说选》(1996年)、《澳门文学评论选》(1998年)、《澳门当代剧作选》(2000年)、《澳门现代诗选》(2007年)等,1999年与中国文联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澳门文学丛书’20种。近年来,又与《澳门日报》再度合作,举办‘澳门中篇小说征稿’活动;与文化局合作,出版《年度澳门文学作品选》;与中国作家出版社合作,开始出版‘澳门文学丛书’。”(吴志良《海阔天空我自飞——澳门文学奖十届得奖文集序言》)
澳门文学奖得奖作品分别结集出版有“澳门文学奖十届得奖文集(1993-2013)”,一套四册由澳门基金会出版。《第十一届澳门文学奖得奖作品文集》由澳门笔会出版。《第十二届澳门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分别为公开组及本组,一套两册由澳门笔会出版。
“澳门文学奖不仅对长居澳门的文学青年发挥影响力,甚且吸引在外打拼多年并已具知名度的作家‘回流’参赛。澳门文学奖推动了澳门文学的持续发展,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坚持办下去,未来将会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李鹏翥《推动澳门文学持续发展——澳门文学奖十届得奖文集序言》)
“澳门文学奖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由参与者一篇篇诗文建构而成的;这个平台的成功,更是得奖者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聚集而成的。各位作者站在这个平台上,海阔天空,我自飞翔。
“吾土吾乡吾民,向来是本土文学的土壤和地标。澳门是一块沃土,也是一片热土。数百年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沉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文学家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回归后焕然一新的变化,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辛劳,也需要文学家去记录和讴歌。历史的,现实的,有人物,有故事,有悲欢,有离合,只要文学家们具备足够的人文意识、社会关怀和创作功力,佳作不断推陈出新的局面是可以期待的。
“澳门小城温馨、亲切、熟悉、可爱的生活风貌,一直是本地作者喜欢的题材,也有不少深受读者欢迎的作品面世。宏大的历史叙事,在本土文学中则比较少见。我们习惯了和风细雨、与世无争的安逸,但国际化的步伐惊动了小城的宁静,资本的扩张正在侵蚀往昔的人文景观,唯有放宽视野,打开格局,在走进小城灵魂深处之同时,思想上摆脱地域的局限,改变创作的向度,提升文学的高度,拓展出一片新天地来,才能找到另一个心灵的绿洲,找到历久弥新的精神家园。”(吴志良《海阔天空我自飞——澳门文学奖十届得奖文集序言》)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