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疫情过后,创作者回望这段生活,会创作出更有生命力的作品。 (东方IC)
人类和灾害的对抗从未停止,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重要主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纷纷以文学为器,助力抗疫。绘画、歌曲、摄影、雕塑、诗朗诵等作品集中出现,宣传防疫知识、歌颂一线人员,展现抗疫斗志。专家认为,厚重的文学作品不会缺席这段让所有中国人都难忘的“历史”。待时光沉淀,会诞生不少反映这场战“疫”中众生相的剧本、小说等文学类型“大部头”。而带着思考和反思进行创作,并注重真实性和艺术性,自然会诞生佳作。
写大戏要用文学的高度审视疫情
在疫情发生后,各级文化和旅游系统、各艺术领域都发起了作品征集,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受感召,立刻行动起来。以西安为例,短时间内出现了很多文艺作品,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诗朗诵、曲艺小品,剪纸、农民画、皮影、泥塑、微缩社火、音乐短视频等艺术形式,对防疫知识的普及宣传、对医护等一线人员的歌颂和致敬。对戏曲编剧而言,创作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最后出来的是大戏。
“我从大年初二到现在写了15个小东西了。”蒋演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青年编剧,她创作的秦腔剧本《鸟迹寻踪》曾获第29届田汉戏剧奖的剧本一等奖。她认为面对这场疫情从发生到最后结束,创作也分为了不同阶段。
当疫情发生时根据安排,最紧要的是通过戏曲对农村的戏迷等群体进行防疫知识的普及。“一开始的创作越通俗越好,把一些经典唱段重新填词,然后由齐爱云等秦腔名家重新演唱。通过农村的大喇叭等途径传播出去。”她先后改编了秦腔、眉户等经典唱段,把《白蛇传》《三滴血》《十五贯》等10余个唱段改写成《武汉加油》《除夕夜出征》等“抗疫”版本。
接下来是用文学高度来审视这段疫情。蒋演刚写完一部小戏《这一次别离》,以新闻事件为蓝本。讲述要结婚的医护人员去武汉驰援,和未婚夫之间发生的离别和重逢的故事。“最后的阶段就是更深刻的大戏。”她说在这场疫情之前,就想写一个医护题材作品,准备了很多,大纲也即将完成。“想创作一个类似纪录片《中国医生》那样宏大叙述,绝不是简单的歌颂。”
蒋演认为针对这场疫情写的大戏,剧本创作必须要有深度,不是简单的记录。因为一个大戏剧本需要对当下社会有忧患意识,最好能塑造出群像,反映当下社会人们在大事件发生前后的心路历程。
通过文学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冷梦认为,文学需要反思,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这场疫情可以看到人和大自然出问题了,应该有更深刻的文学来正视。”她说应该通过文学反思人类和大自然如何相处。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冷梦关注的,她擅长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其中,中篇报告文学《黄河大移民》获首届鲁迅文学奖;长篇报告文学《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也获过大奖。她提到创作这两部作品时在大量调查走访中感受到,当人对自然的过多干涉,人和自然就会失去和睦相处的状态。
“这次疫情发生后,每次看到新闻里钟南山这样的知识分子,我的眼睛就湿润了,他们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良心。”冷梦说,当疫情过后,更需要严肃的反思和思考。对医护人员不能仅停留在歌颂上,因为每个医护人员、一线人员都是家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她提到之前的作品《高西沟调查——中国新农村启示录》中带来的启示,当人们开始修复与大自然的关系,生态改变了,就又可以和绿色大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把目光再看得远一点,今年开年的澳洲大火、中东蝗虫灾害,其实都是自然在给人类敲警钟,人类不能对自然万物过度索取。”冷梦说,文学本身就应该思考当下人们关注的问题。
面对这场疫情,各种文艺形式作品集中出现,好的文学作品诞生的时间要晚一点。“作家需要有一个思考的空间,需要经过长时间沉淀来进行人类共同话题的思考,好的作品才会出现。”冷梦说这类文学作品应探讨人类如何更好保护好自己。对大自然多一些敬畏,反思人们的生活方式。从而通过文学努力,种下一颗和谐共生的种子。
影视剧本应挖掘平凡人的故事
众多艺术形式中,影视作品更容易传播给大众。陕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及编剧竹子告诉记者,在非典、汶川地震之后,都集中出现了反映当时疫情和灾难的影视作品,但能够被记住的寥寥。倒是2013年上映的电影《唐山大地震》更打动人,它回望1976年发生的那场灾难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所以,他希望在创作的时候,编剧们避开弯路,关注疫情中的平凡人,把他们塑造得更真实接地气,这样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生命力。
记者获悉,2019年的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题材受到观众青睐。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越来越多,内容更贴近现实,质量大幅提升,得到了观众的喜爱。这次面对疫情众人的选择和故事,以及大量的新闻报道,本身就是一个丰盈的素材库。“疫情发生后,我一直关注着各种新闻,发现了非常多的好素材,都可以写成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剧本。”竹子说这一场疫情打破了所有人的平衡,就会有很多真实又感人的故事发生。比如,武汉一家医院的95后医护人员,过年期间骑自行车300公里回到工作岗位,还有志愿者的感人义举……他希望创作者能够抓住这些闪光点,关注疫情中的平凡人。
“要关注更多普通人、真实的人。是可以创作出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竹子说,既可以做一个人物的故事,也可以做成事件引发众生相的一组人物的作品。想塑造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就应该是真实的、平凡的、生动的、接地气的、有血有肉的。“不用刻意拔高,这样才更打动人。”他说,有丰富的素材可以提炼出好作品,但还需要沉淀带来思考。要等到疫情过去,创作者对这段生活进行回望,产生思考和反思,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版权声明: 本站原创内容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环球美术网www.caanets.com”;本站发布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